2345小说>军事历史>铁血悲情扈三娘>342 扈曌登基当女皇

342扈曌登基当女皇

有了御玺,扈三娘的底气更足了。建什么样的国,大家产生了分歧。朱武主张还称宋,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来投奔。扈成主张干脆就叫扈国,简单利落。

扈三娘摇摇头说:“不能称宋,已经有一个赵构当了皇帝,就让他代表大宋吧。又有个儿皇帝刘豫的大齐。我们要重打锣鼓另开张,跟他们都不一样。我以为还是叫和谐国好!”

朱武连连拍手说:“武德王说的是。‘和’字可以拆‘禾’与‘口’,老百姓有‘禾’入‘口’才能和和美美;‘谐’字可以拆为‘言’与‘皆’,大家都能说话,都敢说话,集思广义才为‘谐’。年号就用武德王的名字‘曌’,再加个‘庆’,如何?”

“曌庆——不错!就这么定了。登基大典就由你们二人分头准备……”扈三娘命令说。

扈成主要准备龙袍和典礼所用物件。朱武主要训练礼仪人员。楚留香协助扈成,林冲协助朱武,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登基大典定在九月初九。

扈成说:“妹妹,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同是华夏传统祭祖的日子。——还是改个日子好些!”

扈三娘笑说:“哥哥,天底下哪一天都有人结婚,都有人生孩子,因此,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哪一天都有人离婚,都有人死掉,因此,哪一天都是坏日子。日子的好坏,不在于哪一天,要看人的心情。九月初九是登高日,我喜欢登高远望。”

朱武接过话茬说:

“武德王这个日子定得好!‘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初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扈三娘连连点头,说:“哥哥,别的花我都不大喜欢,我就喜欢菊花,也不必弄太多,九十九盆**花就主足够了。”

扈成想说,**花有个“黄”字,怕不能长久,不大吉利,可妹妹喜欢也就多言了。

除了扈成与朱武等人忙,还一个人也特别忙,那就是蔡顺子。扈三娘命他搜罗九九八十一名太监。眼下,他手下的太监不足三分之一,缺口巨大。老皇帝宋徽宗在位时,太监有几千人,国破时大都跑了,散落在民间。刘豫登基当皇帝用了数百名,可还有不少太监没生活出路。

蔡顺子命人四处贴告示,不出三天,就来了二百多太监想入宫。蔡顺子虽然还没被任命为太监总管,自己早就把自己当成太监总管了。命令手下四个得力的太监对报名的太监一一脱裤检查。

有个叫杨帝的人,本不是太监,是个阴.阳.人,也冒充太监,来找饭碗。被检查出了“毛病”,带到顺子跟前。

顺子大怒,叫道:“敢冒充太监,给我打!”

杨帝也大叫一声说:“不要打我。我马上就可以变成真的太监!”

杨帝不含糊,当众将那个不像小弟的小弟剪掉了。顺子点了点头,觉得这人挺刚烈的,马上要了他。

杏黄色的龙袍穿在扈三娘的身上,九条龙在身上翻滚着,她也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迈着四方步,一步一步向龙椅走去。那龙椅放在高台上,要登上九九八十一级台阶才能坐上。台阶数是扈三娘自己定的,她喜欢九,也喜欢八十一这个数。

皇冠扣在头上,并不是特别舒服。皇上戴的帽子,确切地说不叫冠,叫冕。冠,很平常,甚至连猴子都可以戴;冕,则大不同,它显示尊贵,显出身份。因此,汉语世界里于是乎有“加冕”、“卫冕”之类的词汇。《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后来,成了皇冠的专用词。

皇帝的冕,在旧世代无疑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帽子。它大体由“綖”、“旒”、“缨”、“紞”、“纩”、“紘”等组成。

綖,就是头顶上那块长方板,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

旒,就是悬挂在方板前后的那个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穿五彩珠玉串连而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

紞,有专门用途,也是丝做成的线绳,线绳下端有个黄色绵丸,专用名词叫黈纩;

纩,其实就是挂在紞头上的玉,谓之瑱,因为两块瑱正好位于左右两只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冕如何固定在脑袋上的呢?用一根叫做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子;玉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这样才能把整个冕固定住,叫做纮。

扈三娘不大喜欢那个“旒”,天子前后各有十二“旒”,晃晃悠悠遮挡视线,看什么都像是雾里看花似的。本想去掉,哥哥扈成说什么也不同意。去掉了,就不是皇帝带的帽子了。扈三娘早就


状态提示:342 扈曌登基当女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