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恐怖悬疑>超级补给箱>第三百三十章 消失的农具重见天日

在农村,有很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具为农民提供方便,是农民名副其实的“好帮手”。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些用传统材料做成的用具,正在被塑料和金属制成的新式用具所代替。

今天,走在农村的大集上,偶尔也能看到那些卖手工制成的老用具的摊位,不禁勾起了儿时农村辛酸生活的回忆。

茅笼,用来盛放食物的一种器具。在现今的农村家庭已经不多见,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有把食物放在茅笼的习惯。而城里人却看中了其独特的造型,茅笼也摇身一变成了工艺品。

很多城里人想到簸箕,应该是铲垃圾的用具。其实,在铲垃圾用的塑料簸箕还没出现之前,这种用柳条或藤条编织的才是真簸箕。农村人一般都它用来扬米去糠,或在上面晒少许谷物。在过去的农村,平房很少,路面也没有硬化,农民都是拿着簸箕去场里扬小麦。

展小贵和王跃跃等人开始纳闷了:“这不是末世来临的时候都消失了呀!怎么这这在农村现在很少见到的装备怎么在这个村子里再度出现,真的是奇迹呀!”

农村有一个东西,经常用于红白事上。在老农所在的沂蒙山区,一直有送箢子的习俗。在亲友结婚生孩子的时候,在箢子里放上红糖或挂面,显得干净又庄重。

还有一种东西名字叫做盖顶子,是农民的厨房用具。

看到它,就想起母亲端着盖顶子下水饺或面条的情景。虽然现在还经常用到盖顶子,但是水饺和面条却是成品,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那种味道。

提盒,在古代时用来方便盛放那些需要运送的食品。在现今的农村,提盒已经逐渐消失,偶尔还能看到老年人上坟时用提盒盛放祭祀用的物品。如今这提盒就出现在了整个村子里。

王跃跃跟展小贵等人都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筐头子,相信见过此物的人都已经步入中年。在老农小的时候,父亲经常用扁担挑着俩筐头子赶集卖些农产品,回来的时候坐在筐头子里面,吃着零食摇摇摆摆甚是自在。在这些农村老用具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里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回想过去生活中很多场景,如今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从前每次做饭都用的厨房用具现在也扔在角落里,几乎没啥人再用它了。

以前农家常用的风箱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似乎是个很陌生的东西了,但它在八十年代前的农村家庭来说,却是不可少的厨房炊事工具,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通上电,家家户户都是用柴火做饭,风箱的使用也给我们减少了很多的不方便。

展小贵跟王跃跃看到这很小很小的时候记得隐隐约约在农村看到过这种东西,或者至少是见过用过几次。

这个神奇的村子,村里人把风箱并排支在了锅灶的一旁,使用起来很方便,只要灶里加上架火,用它来回推拉就可以了,这样推拉就使火焰燃烧更旺,做饭的人以可以轻松很多。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厨房里的厨具也现代化电气化了,农村的厨房也在进步着,那些小时候曾经熟悉的厨具也被现代化的电器所替代。

以前在农村,厨房的配置一般是这样的,一盘连炕的锅台,一口铸铁锅,一台风箱,几摞粗瓷碗碟,压饸烙面的床子,还有灶台上方的一张灶王爷年画。

烧柴火大锅离不开这个原始的鼓风机:风箱。风箱内部有扇扎着鸡毛的活动风板,通过拉动风箱上的拉杆从而产生能促进柴火燃烧的气流。

看到没这个是:“水瓢,把成熟的葫芦一锯两开,作为舀水挖粮食的工具。水缸,那时人们把从水井里打上来的井水倒进这水缸存储,作为日常的生活用水,喜欢看抗战小说的朋友一定看过子弟兵给老乡挑水的情节。虽说现在农村通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但水缸在农村还在使用。”煎饼是山东人以前的日常主食,用来烙煎饼的鏊子一般每家都有一盘。

石碾,那时候在村子里都会有几盘,人们把粮食摊放在石碾上压碎。

这是常见的一种石碾,在很多农村还有保留。很多老人还在使用它来碾压麦仁或棒子粒。

咸菜瓮,曾经的“冰箱”,人们把各种蔬菜放进咸菜瓮里,用盐水腌起来,这咸菜瓮里的咸菜就是日常下饭的菜肴。

刷锅炊帚,扫地笤帚,还有扫炕的笤帚。

这个框架样的东西叫做箅梁子,把它放在大锅里,上面铺上秫秸秆或荻子杆儿编成的箅子用来蒸饭用。

饼拨子,摊煎饼或烙饼时候用来翻饼用的一种木质厨具。

饽饽模子,这东西有很多样式。笸箩,盛干粮或粮食的柳编或竹编的厨具。芫子,同样为盛粮食的器皿。

芫子的另一样式,这种便于携行。装进蒸好的饽饽,挂面或点心等,一般是走亲戚时使用。

展小贵记得这些东西早就淘汰掉了呀,怎么突然又出现在了他们所在的这个村子。

王跃跃觉得也是。

展小贵儿子倒是觉得没有什么搞笑的,这些东西对于展小贵儿子就像是第一次见到的新鲜故事。

“这些堆积如山的东西是什么?是我们扔下去的垃圾或者说是其他的东西?”展小贵儿子很有精力且十分好奇的问道。

展小贵和自己的媳妇听到儿子这么一问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件事就干脆以沉默应对吧。

反正此时此刻的展小贵已经做好了被别人唾弃的故事。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章 消失的农具重见天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