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半的维护期匆匆过去……
人类的军队几乎将这颗莱利星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有找到更多关于“启迪者文明”的痕迹。对方仿佛就是匆匆地来,匆匆地离开,只留下一缕不可捉摸的微风。
既然昆仑山的维护修理工作已经完成,人类也不可能在这颗星球一直勘察下去,整个舰队已经做好了重新启程的准备。
不过,这两年倒是有着还算不错的科技发展。
首先是,第一艘“鹰隼-iii型”驱逐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鹰隼-iii型”驱逐舰的设计工作,在过去航行的那几十年里就已经开始,在长达两年多的制造过程中,数个科学小组对各个难点进行了紧急攻关,更加强大的磁场,被应用到了飞船的各个角落。
“鹰隼-iii型”飞船利用超磁-a材料,实现了性能更加优秀的星际冲压发动技术,其机动性将会变得更好,并且电磁炮、离子炮等武器,也会变得更加强大,速度更高更快。
简单地估计,一艘“鹰隼-iii型”的火力,比得上以往的两艘“鹰隼-ii型”!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因为昆仑山的人口有限,再一次工业升级前,能够维护的飞船也是有限的。
目前人类的军队实力,总共有四艘鹰隼驱逐舰,26艘海燕-iii型护卫舰。
一艘鹰隼型驱逐舰,需要常驻士兵三千人,一艘海燕级护卫舰,需要常驻士兵两百人,总共加起来,常驻士兵就得一万七千人。
这仅仅只是常驻士兵罢了,士兵也得冬眠、轮休,也得回归母舰休养生息,不可能在茫茫宇宙中长期执行军事任务。这样算起来,轮休士兵的总人数差不多达到了十万人次。
再算上昆仑山本身也得大量士兵,才能够发挥真正的实力。昆仑山的火力可是远远比这些中小型飞船更加强悍,大量的后勤人员,工程师,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研发人员,如果这样算,相关的军事人口超过了五十万!
这种军力,已经是社会能够承载的极限,不能够再多了。
整个文明不可能穷兵黩武,所有人都去当士兵,或者说所有人都去维护飞船,当军事工程师,这肯定不现实。
保持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维持社会的稳定,对于人类来说才更加重要。如果飞船制造出来了,没有足够的人口,或者没有足够的维护能力,一直闲置着,很快就会荒废掉……
所以了,人们能做的,还是尽可能提高质量,而不是数量。
如果仅仅是数量,可以用各种批量生产的无人机来弥补。
除此之外,对于昆仑山这艘母舰来说,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进,毕竟连“鹰隼-iii型”都用上了更强大的磁场,那么母舰也可以升级相关的军事装备。
再加上,磁场发生器的安装,使得宇宙粒子对昆仑山的磨损将会更小,母舰能够加速到更高的速度。大概从原来额定的10%光速,上升到11%的样子,可不要小看了这1%光速的差距,这已经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就,动能加速,加速到现在这样子确实相当不容易,不能够要求太多了。
在出发前的这一次会议中,张远总结了这两年的成就,以及接下来的主要攻关方向。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是将超磁-a材料的小型化、寻常化。
“如果这种磁场技术,能够应用到无人机上面,无人机的性能将会发生质变。”
“如果更大的磁场能够用于工业方面,也能够带动某些产业的升级……特别是在超高磁场环境下的等离子冶炼体系,以及特种金属材料的研发。这方面是重中之重。”
“即便亚原子材料科学的理论一直没有突破……不过我们并不强求,先把能够发展的发展到最好吧。”
材料学,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科技进步工业的核心;不断开发新材料,是衡量社会技术水平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尺度。
许多技术的发展,本质上就是材料学的发展,人类冶炼出了青铜,以及黑铁,才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的上千亿次;涡轮发动机的核心部分是涡轮叶片,这个叶片要求15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运转,它需要抗高温,耐高压。经过40年努力,在1980年美国才正式开发出合格的双相镍基合金,才让涡轮发动机的诞生提供可能。
当然了,这些都是老黄历了,在超高磁场下,使得材料中所有的原子规律排序,以实现更高的性能,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会议室中许多人都沉默着,也没有人发军令状,说未来几十年里边,一定会突破。这方面的基础构建的确很难,需要大量的天才,以及冥冥中的灵感,甚至还得加上那么一丝好运。
讲到这里,张远停顿了一阵子,然后继续道:“不要以为我们的文明已经很强大了,能够轻而易举地养活所有人了。我们还远远不够啊,我们能够建设戴森球吗?并不能。”
“我们能够挖空一颗金属星球,建造行星飞船吗?或许有可能,但是需要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时间!”
“我们的发展道路还任重道远。”
“第二,是关于大脑辅助记忆芯片的研究。实验室中的材料充分,足够挥霍到下一个落脚点的了……所以请大家不必担忧资源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