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步舒老师的君权神授说,与最初的君权神授说稍微有些不同,老师在以前的君权神授基础上加上了天人理论。
老师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继而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主宰了一切。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就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动。从这个理论出发,老师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说法。
老师的君权神授就是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他是奉了天命来统治世人的。因此人民要绝对地服从君主,只要是君主喜欢的事,人民就应该无条件的去做。
老师的君权神授重点就是强调君权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大王刘非如果要寻剑,要自己闹独立,自立‘东帝’,那是违背上天的旨意,注定是会灭亡的。
说到君权神授,何老也不得不信。在当时,很多自然现象,或者人们还无法解释的现象,都被人们‘神圣’化,神圣成都是上天的旨意。
也正是因此,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出后,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后世皇帝的圣旨都会写上“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就是为了证明皇帝是奉了上天的命令前来统治世人。
不止皇帝做事喜欢说成天的意志,就连普通百姓也是喜欢把自己所做的事说成是上天的意思,比如“替天行道”。
中国古代的老百姓都特别相信神佛之类的,而皇帝等人这样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所做的事神话,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吕步舒说出这一理论,何老不得不承认,谁做皇上那是上天有安排的。他刘非有想法,有什么迹象表明,他能得到神的授权?就靠夫差和勾践两柄剑?
何况勾践剑还在闽越王手上,要回那柄剑,恐怕也不是大王刘非能做到!越王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可是提出来要夫差剑的人,就你们两家谁夺回谁的剑,都不好说……
吕步舒把老师的这一番理论一说,何老便开始怀疑了,大王刘非想寻剑的正确性了。
大王刘非何德何能,想一手遮天?在现在的这些诸侯王中,要说‘德’非河间王刘德不可;要说才的话也就是淮南王刘安了,怎么样也论不到江都王刘非。君权怎么也论不到江都王刘非。就算双剑在手,恐怕上天也不一定会授给江都王刘非。
君权神授是很有迷惑力,迷惑了不少人。何老相信也是正常的。
别说是当时的何老,现在多少人还信迷信,这迷信里的多少内容,就是上天的作用。
吕步舒心里早就有底,君权神授的观点,何老是没办法驳斥。但这个观点对于理性的人,说服力还是有些乏力的。比方说,先帝刘邦,一个穷苦家庭出身的,怎么也会‘神授’?那君权神授会受到置疑。
置不置疑吕步舒不怕,不相信也不怕,他还有最现实的说教。
大王刘非身上,找不到有君权神授的痕迹,靠自己说是君权神授,或者制造一些假象来迷惑百姓,但能迷惑朝廷?能迷惑皇上?
别说迷惑,就算你可能是神授的对象,皇上会接受吗?皇上不接受怎么对付你?
在皇上那里,能说了算的,不是上帝,而是他自己。现在皇上的理念就是,刀剑下面出政权。你大哥刘非想独立好啊,看是我的刀剑厉害,还是你的刀剑厉害。谁厉害就是谁说了算。
说了这些观点之后,吕步舒问何老,现在江都国自己有多少兵力?
江都国的兵力,何老是不知道的。他知道的只是大王府和国相府的卫队有多少。这些卫队算得上是兵,有战斗力,但数量也太少了。就算大王还藏有私后,哪又能在多少?你整过江都国才多少人?就算你全民皆兵,又怎么了?有皇上的兵多吗?就数你加上闽越国的兵力,也不是皇上的对手。
闽越国王可是清楚得很,当皇上下令两支队伍要打闽越国的时候,闽越王就不敢出兵攻打南越国……
种种事实表明,大王刘非想寻剑的路,是走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王的谋士如果不劝一劝大王,不仅是对大王的不敬,也是有愧对江都国的百姓。大王刘非要是一意孤行,最后的结果就是皇上暂停对匈奴的作战,转对内部矛盾,最后遭殃的是江都国甚至还有闽越国的百姓。
吕步舒一通理论之后,再扯到现实,说:“何谋士,你以前只是一个到处闯荡的游侠,现在好不容易成家立业了,有了家还是个好家,也有了孙子。如果大王要寻剑,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战争,再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江都国和之前的吴一样,被灭了,那你们这些谋士能逃到那里去?你的儿孙们又能躲到哪里去?”
吕步舒这一讲,何老身上冒出了细细的泪珠。
吕步舒的这些观点,何老不是没想过,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可是,他一提出来,就被大王否认了。大王说,这些他都想过,他是有对策的。大王讲了一二三,其中大王最有说服力,说皇上的部队适应大规模的作战,适应的是草原是骑兵。而大王刘非要求只做好防御作点,皇上的兵是不适合南方作战,只要拖住他们就行了。
在众多的其他谋士的劝说下,最后何老也相信了大王的防御作战方案……
可是,现在吕步舒这样一说,而后把各方的兵力对比,作了仔细的分析;而且还是用数据说话,说得战争结果完全与大王的截然不同。
是啊,从兵力上来讲,江都国哪里是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