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尘境心影录>一位在家母亲给出家儿子的信

李贽《焚书》,有《读若无母寄书》,细读此篇,可以读到拍案叫绝、手舞足蹈的状态。

一位在家的妇人

一个守寡的老母

一封简单的书信

一些平常的言语

却能将佛法大意讲得动人心弦

却能将佛法大意讲得让人心悦诚服

……

下面,就看看,这位母亲给自己做了和尚的儿子写了一封怎样的书信?这书信又是如何地讲说?

孩子啊!我一年比一年老了。

你八岁的时候,你的父亲不幸离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守寡,抚养你成人。

你有你的人生、你有你的选择。那时候,你要出家,我尊重你,遂了你的心愿。既然已经如此,我也就把一切当作天意了。

虽然你已经出家,但是幸好佛堂离家门不远,老人想念你的时候,也可偶尔相见。在你心中,大概认为自己是出家修行之人,已断了俗世的情缘;但是,在老人的心中,或许常常见不着你,但你住得离家近,所以,至少觉着母子的心是近的。

这几天,听说你要离开现在的寺院,往远处去修行,我心中不忍,所以想跟你说几句。

不说别人,就说你师父吧。

你师父也是有名望的人、也是学道有成的人。想想他当日出家,也是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才抛下这尘世的一切,全心全意持斋受戒的。不学别人,你也该学学你师父的样子,等我死了以后,再往三山五岳求佛问道不迟。总归是,我在世的时日毕竟少,你远路修行的机会终究多。

关于远出修道的事,你也对我解释说:

既然出家为僧,就要放下牵挂,远离红尘。其实,住远住近都是一样。住在近处,母亲有难处,儿也帮不得半点;母亲有病痛,儿也替不了一毫。

孩子啊!话是这样说。但是,老人若有个三病两痛的,住得近了,还是方便。老人已是不定哪一次就死了。你若在近处,病痛之中,老人也不会太牵挂你,临终也可见得你一面。再说了,你虽已出家,但终归是肉身,这肉身,终归是父母所赐。你虽托身佛祖,但看你平日行事,依然以我为母。母有疾患,你必牵念,若在近处,牵念自然少些。这样看来,你在近处,我也安、你也安,两处相安,我可少思儿之苦,你可安修行之心,岂不是两好?再者,以老人之见,安处就是静处,静处就是修行的好境地,你又何苦要跑去远方求静处、求修行呢?

再说说你现在修行的庙院,那是你秦苏哥哥买来给你的。况且,自从你进入这个庙院修行以来,你哥哥也待你不薄,你又如何可以不顾你哥哥待你的情分?你又如何向你哥哥讲说你弃庙远行的情由?你在佛门修行,心中藏的是佛家的精神;老人在家过活,胸中怀的是人间的道理。依老人之见,人间的道理讲得过去,才能上升到佛家的精神。

权且不说我年纪大了,就说你的两个孩子,他们年龄都还很小,你也应该多少照顾他们。再说说你师父吧。当年你师父出家以后,遇到年馑灾荒,也会去照顾他自己的儿子。就算你出家后,是红尘外人,可以完全不顾念你的孩子。假若因为你的不闻不问,你的孩子沦落下流、成为不务正业的不肖子弟,让人家终日看热闹,让人家非笑、耻笑,你会怎样想?假若在此情此景下,你要静修佛法,试问,你真的会心动呢?还是一点点感觉都没有呢?假如说你的心不会因此而动,以老人的人生经历,断然不会有这等事!假如你因此而动了心,你又怕人家说你放不下儿女、抛不掉红尘,你又只能隐忍度日。像这样好像是不在乎而不动心,与现在在近处力所能及地偶尔照顾他们而动心,试想想,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哪一个是好?哪一个是坏呢?照这样的情景看来,现在你顾念你的孩子,行为上看起来似乎是动了凡心,但是你的心中是安然稳妥的,这其实就是不动心。你如果不照看你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未动心,但是,按照常情,你的心中会隐隐作痛,这其实就是动了心。

你可以时常在静处的时候暗暗地琢磨一下自己的心性,假若无论何时,你的心都是安安稳稳、妥妥帖帖的,那么,你现在常住的地方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你要去的“金刚”也就在你现在修行的地方。远行也罢、修行也好,不能只听别人、只学别人,而不去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安自己的心、静自己的心。如果只听人家说,而不管自己的心,那就是你的心被外物役使了。你的心被外物所役使,正是你无法安心的缘由所在。你偏偏不住在自己的心地,反倒一意要去住外面的境地。我担心的是,如果因为你现在常住的“龙潭”不能使你静心修行,你要远行去“金刚”修行;那么,假使“金刚”也不能让你安心静修,你又要到哪里修行呢?

你每天都在讲佛法大道,老人今天就跟你说的是人心。如果你觉得老人说的话不可信,你可以将老人信中所言带到你师父那里去求证。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境地,而不是心地,你可以远行去“金刚”;如果你想要安下此心,静心修行,按老人的意思,你就不必跑那么远了。

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不要说去了“金刚”会静不下来,就是远赴海外,你的心还是会更加地静不下来的。


状态提示:一位在家母亲给出家儿子的信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