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人世间>第八十九章 风光不再

野狗不咬拉屎的,老爷不打送礼的。

——蒙古族谚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流传至今的古人描写大西北壮丽景色的诗句。它既描写了大漠、长河的雄浑、磅礴和壮观,也点出了报告边关军情紧急的通讯工具孤烟。

大西北自古以来就是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战场,是中原民族向西进发和开拓的必经之地。

1949年的大西北,景色却是另外一番的悲壮和绚丽。

国民政权在全国各地的战场上一败再败,犹如即将坠落的夕阳,血红灿烂之中显现出一些苍凉的色彩。

5月的一天,阿西娅看到西宁电报局的人员急匆匆地来到小桥的韩府,将一纸委任状突然送到了已经淡漠政治、颐养天年的韩功面前。这是西北军政长官马芳给韩功的任命书。

事情的原委还得从头说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在发动的东北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消灭了国民政权大量的有生力量,解放了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

4月21日,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南渡长江,准备解放全中国。当时,国民政权还拥有204万的总兵力,控制着全国58的人口、63的城市和73的土地。但是,过了没有多长的时间,他们剩余的军队中只有西南的白禧和西北的马芳、马逵尚存有比较顽强的战斗力。

国民政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火烧眉毛,岌岌可危。

张中作为国民政权方面的和谈首席代表前往北平谈判,遗下的西北军政长官一职成了马逵与马芳激烈争夺的目标。

西北军政长官一职在二马的心目中就如同威震四方的西北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宝座。虽然蒋家王朝早已经是日薄西山,即将分崩离析了,二马仍然不肯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马逵,字少云,1892出生在甘肃省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是马千龄的孙子,马福祥的长子。

马千龄在大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的时候,因为劝说同族的侄女婿马占鳌投降大清有功,被左大人称为良回。这也是马逵后来自诩马家“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语的缘由。

光绪初年,马千龄的次子马福禄、也就是马宾的父亲中了武举人和武进士。他在对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牺牲,指派弟弟马福祥、也就是马逵的父亲继承了自己的职务和部队。

马逵从小受到家庭重教习武的熏陶和影响,喜欢读书习武,18岁的时候进入甘肃陆军学堂学习,期间参加了反清的活动,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不久被大清军队以“叛逆”的罪名逮捕入狱。

经过父亲马福祥的多方奔走,马逵才被保释出狱。

马福祥责令他从此不得参与政治,担任了昭武军的教官和骑兵中营帮带以及宁夏新军都统。

1914年至1917年,马逵进京先后担任了大总统袁凯和黎洪的侍从武官。1919年,段祺上台以后,马逵升任第5混成旅的旅长。

1926年9月,冯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南方革命党人的北伐号召。马逵立即投向冯祥。3年之后,他转而投靠了实力更加强劲的老蒋,成为讨逆军第15路军总司令。

1929年11月,马逵主政宁夏。他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上宣布清丈地亩、整理金融、建立保甲和围剿红军为四大治宁方针。

马逵在主宁期间注重创办地方教育,遵照父亲的遗嘱,用马福祥的遗产建成了宁夏中阿学校,在家乡创办了以马福祥字命名的云亭中学,出资赞助学生出国留学,组织军队修建了长130多里、灌田20多万亩的云亭渠,要求士兵和将官必须学会3000个汉字,可以说还是有一些政绩的。

1931年1月,马逵奉老蒋命调往河南,参与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进攻。

第二年8月,他被老蒋任命为宁夏省府首脑。但是,他却希冀担任河南省府首脑一职,借故长期滞留在中原。宁夏的省政由他人代为官理。

老蒋本来有意给马逵河南省这块地盘,后来因为有人举报他贻误军机便改变了主意,不仅不公布他的新职务,反而借用别人来压制马逵。

马逵一时处境窘迫,因为马福祥这个靠山去世,呼援无门。

天无绝人之路。恰好在这个时候,甘肃和宁夏的政局一片紊乱。

老蒋需要有人来收拾残局,于是要求马逵返回宁夏就职。他如释重负,急急忙忙地赶回了大西北。

离开河南的时候,马逵接到老蒋的命令:马逵在河南的部队基本不动,由马宾前来接管;马宾在宁夏的部队则交给马逵管辖;双方军队互换番号。

马逵和马宾的心中都知道这是老蒋的一个妙招,借此来打破他们数十年精心编织的藩篱和割据,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马逵借着老蒋允许自己可以带领直属部队返宁为由,连夜选拔军中的精壮人员,秘密藏匿优良的武器,在隆冬寒天里将部队运到了绥西省的包头,再从包头向南步行,星夜兼程进驻宁夏。留在河南的队伍只是一些老弱病残而已。

马宾也托辞留在了宁夏。

一山居二虎,缠斗无休止。此后,二马之间为了利益和军饷产生了许多矛盾。

马逵正式就任宁夏省府首脑职务以后立刻摆出了一副励精图治的姿态,提出了“实行三民主义”、“消灭烟毒土匪”两大施政目标,制定公务员“行为准则”的八项要求,甚至连官吏、职员的着装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马逵真正的信


状态提示:第八十九章 风光不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