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人世间>第一0五章 懵懵懂懂

母亲甜美与慈爱的声音,使家庭像天堂一样。

——犹太谚语

小建新6岁的时候,3营的领导为了方便全营的职工就近到营部开会学习,决定把营部从垦区最东部的14连搬迁到位于中心地带的18连驻地3号场。

为了给迁移过来的营部机关的干部腾出住房,领导又决定把18连的一部分职工疏散到别的连队去。牛万山和李启福两家因此搬迁到了17连的新连部驻地蒙古湾。

蒙古湾位于垦区最西部,距离17连的老连部糖厂有1公里的路程,地处额尔齐斯河形成的苛苛苏湿地,是一片生长着大片芦苇和野草的沼泽地带,水利资源丰富,土地分厂肥沃。这里是181团的最西端,南面隔着额尔齐斯河与福海县接壤,西部与布尔津县相邻,北方是依山傍水的阿勒泰县,东部是181团平坦的牧场、2营和团部。由于这里曾经是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地方,所以得名为蒙古湾。

牛万山和李启福被分配到大车班工作。巩腊梅则在连队的托儿所工作。

牛木生了。她的学校在距离蒙古湾4公里的新营部3号场。

1971年3月,巩腊梅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牛万山给他取名叫做牛建蒙,意思是建设蒙古湾。他照例请来了14连的老乡马玉民,给孩子取了一个经名叫做达乌德。

巩腊梅休完40天的产假以后,带着建蒙来到了托儿所工作。她既可以为连队的职工带孩子,也可以带自己的孩子,一举两得。

11月15日早晨,职工们接到了连队的紧急通知,今天上午停工停产,托儿所也要关门,全体干部职工带着自家的孩子,到连队俱件。

10点整,17连的职工全部到会了。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一个或者两个小孩,互相打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连长是一位四川籍的复转军人,名字叫做彭云清。彭连长坐在主持台前,脸上的表情严峻而愤怒,手里拿着一大沓文件。

俱乐部里的职工们愣了好长时间。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从多年受到的宣传和灌输中走出来,精神上和内心世界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焦虑和斗争的煎熬。大家怔怔地坐在小板凳上,什么话也不敢说,只是一味地发呆、思索和纠结。

突然,坐在后排的一向话语不多而且胆小谨慎的陕西籍女职工陈桂英大喊了一声:“妈呀!”

大家回过头去看到,陈桂英身体僵硬,面色苍白,翻着白眼珠子,口中吐出来一大团白沫,最后昏倒在地上。

顿时,俱乐部里职工的惊叫声和受到惊吓小孩子们的啼哭声乱成了一片。有的人高声喊道快叫卫生员,有的人叫喊快点掐人中,还有的人叫喊人群快点散开。

巩腊梅一看情况不妙,急忙抱起建蒙,顾不上拿自己的小板凳,挤出了人头攒动的俱乐部。她心想:反正林某已经死了,我们这里千万不要发生死人的事了。我得赶紧回家去热牛奶、做饭。娃娃的肚子都饿了。

人们在呆滞、麻木和无奈之中来到了1972年。

这一年的夏天,牛木兰初中毕业了。

当时,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学制要缩短”和“学工学农”的重要指示,小学从6年压缩为5年,初中从3年压缩为2年。仅有的7年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到工厂和乡村学工学农。

牛木兰被公家分配到团部直辖的值班连工作。所谓的值班连就是年轻人云集的青年先锋队。哪里有艰苦的工程,值班连的职工就冲在最前面。他们先后修建了多个水库和干渠。

17连的职工分散在糖厂和蒙古湾居住,住户不是很多,因而没有开办自己连队的小学。职工的孩子要步行3、4公里,到15连的小学去上学。

牛万山考虑,牛建新虽然已经年满7岁,达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他的身体单薄瘦弱,担心他在学校会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决定让他延迟一年再上学。

一个炎热的下午,牛建新一个人百无聊赖,来到连队路口的水渠边,给自己饲养的小白兔拔野生的苦苦菜。

从15连小学放学归来的4年级学生李建新走到了他的面前,一本正经严肃地说道:“你们回族人不是中国人!是从美国迁移来的!”

我们是从美国迁移来的?当时,美国和苏联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地、富、反、坏、右”的总后台,是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死敌!美国人和苏联人意味着就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和阴险狡猾的特务!是世界上最令人痛恨的最恶毒的最坏的人!

牛建新本能地大声反驳道:“你胡说!”

李建新义正词严地说道:“我没有胡说!今天老师上课说的!”

老师?老师可是给人教授知识的人,绝对不会说错的。牛建新顿时如雷轰顶,全身僵硬麻痹,惛懵地杵在那里了。

大约过了很长时间,等到他清醒过来的时候,李建新早已经不见踪影了。

这是牛建新第一次正面接触自己的民族问题。以往,他仅仅是记住了父母的叮嘱,不能随便吃别人家的饭,因为我们是回回人。在他看来,自己和周围的汉族人长得一样,说着的话一样,穿的也一样,整天在一起玩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不行,得问大人去。

牛建新拿定主意,撒开双脚就往家里跑去。

他看到正在做饭的巩腊梅,气喘吁吁地大声问道:“妈……我们……是不是……从……美国来的?”

巩腊梅停下了手中的活,好奇地问道:“谁说的?咋啦?”


状态提示:第一0五章 懵懵懂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