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劲旅>第一卷 静静的洨河 第十四节 钓鱼

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倒是相对比较闲。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赵宏常常在保集寨附近散散步,顺便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天上午,赵宏来到位于保集寨南方的洨河。只见宽阔的河水中无数条鱼儿正在畅泳,却见不到有一人在河里撒网。这种情况看得很少得到蛋白质补充的赵宏心中发痒:怎么捉鱼?网是不用想了,一张网可不便宜,既然不打算当职业渔民自然不用考虑了,有那钱的话还不如直接买鱼。

用鱼叉还是钓呢,处于成本的考虑这不是一个问题。洨河两旁的浅滩并不是特别的深,清澈的河水可以看见鹅卵石组成的河底,水深一般到成年人的小腹那么高。

赵宏觉得钓鱼不但需要的工具比较复杂,而且鱼饵得来也十分不易。最起码挖蚯蚓就是一个力气活儿,拿粮食喂鱼的话更是极大的犯罪。万一没钓到鱼,鱼饵却被鱼给偷吃了,那可就赔大发了。

相对钓鱼来说,叉鱼的优点十分明显,工具只需要一根尖锐的木棍,一般插到的鱼也不会太小,运气好的话效率更是钓鱼的n倍。出于响应大汉王朝“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的考虑,赵宏决定使用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叉鱼的方式。

利用闲暇时间,赵宏找到了一根一尺长的细木棒,用水果刀削的前端十分尖锐。赵宏扁着裤腿走下浅滩的同时,右手拿着这个尖棒。水里面鱼苗倒是不少,大一点鱼却是难寻踪迹。绿油油的水草随着清澈的河水不断地摇曳那动人的身躯。在巨大的水阻力下,在水中的赵宏艰难地踩着河底,不断地用尖锐的木棒拨打着茂密水草,希望能有所发现。

突然,一条肥硕的鲤鱼从水草的掩映下急速蹿出。还没等赵宏的尖锐木棍举起,鱼已经消失在的远方的水草中。垂头丧气地赵宏只好寻觅着新的目标。又过了一会儿,终于发现石头旁有一条长着胡须的黄皮鲶鱼,鲶鱼虽然不大,但却使的赵宏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

这种是后世河流里很难见到的黄三刀,南方叫“昂工”。在完全没有污染的河水里得到的黄三刀,那肉味得的多么鲜美啊!

屏住呼吸的赵宏蹑手蹑脚地慢慢靠近那条鲶鱼,鲶鱼一动也不动,只剩前端的两条长须在随着流动的河水微微摇摆,好像在对赵宏说,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本事。

“嗨!”伴随着喊声,赵宏手中的尖锐的木棍已经急速射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下的木棍破开层层泛起的水花,扎在了黄三刀旁边的石头缝里面。受了惊吓的鲶鱼摇头摆尾从赵宏面前慢慢游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明明看着挺准怎么扎到水里就歪了?眼见着美味从眼前溜走,巨大的失落感让赵宏觉得有些郁闷,接下来几次扎鱼行动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百思不得其解的赵宏忙活半天有点累了,因此决定上岸休息一下。赵宏躺在河边的树荫下,一席微微的凉风吹来,劳累的赵宏意识开始变得有些模糊。等赵宏醒来,努力睁开双眼才发现太阳公公已经开始收工了,一无所得的赵宏垂头丧气地回到了保集寨。

虽然以前对折射原理很是了解,但是缺乏生产劳动经验赵宏很难做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天,赵宏没有想出扎不到鱼原因,所以只好转行改钓鱼。碳排放高就高吧,填饱肚子才是第一位。前世在正州上初中的时候,赵宏也经常钓鱼。当时每当星期天来临之际,赵宏总是骑着人力脚踏车,背着鱼竿去正州西南方的尖岗水库、赵宏常常在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举着鱼竿一坐就是一整天。

因此钓鱼对赵宏是很有经验的。没有塑料的东汉时代尼龙绳想也不用想了。好在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发明———蚕丝的效果也不错。采桑养蚕一直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优良传统,比如保集寨的东面就有一片桑林,这样为赵宏材料的获得提供了方便。

虽然常山郡的属于北方,但是通过商人的运输竹竿还是不缺乏的。很容易的赵宏就淘到一根比较长的竹竿,十分适合当鱼竿。对于没有悬浮鱼漂的,赵宏则选择用一小段上细下粗的木棍来代替。上细下粗可以保证木棍悬浮在水中。

带着这种山寨的钓鱼装备,赵宏从浅滩涉水渡过洨河,寻觅了一处坡度较大河边,背对着太阳光坐了下来。农历七月太阳已经不是那么火辣,早有钓鱼经验的赵宏来的时候头上已经带着一顶斗笠。

为了钓鱼,赵宏还专门除了一次草,鱼饵用的就是除草时翻倒的蚯蚓。以往也锄到过蚯蚓,可惜都白白扔了。以后除草翻出的蚯蚓正好用来钓鱼,这对于不养鸡鸭的赵宏来说也算是废物利用。

开始钓鱼了,只见赵宏小心翼翼地把它穿到精心打磨的骨质鱼钩上,伸出右臂紧紧地握着鱼竿,左手使劲向后拽丝线。富有弹性的竹竿被拉成弓形,随着赵宏左手松开的一瞬,鱼饵像飞一样的向前射出去。在丝线作用的阻力下,动能耗尽的鱼饵“扑通”一声落在水面上,泛起一朵小水花之后沉了下去。

拴在丝线上的一小段上细下粗的木棍随即在浮力的作用下立了起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被当做浮漂用的木棍突然急速向下沉,正在冥思的赵宏现状赶忙拉手中竹竿,分水的鱼鳍已经露出水面。从竹竿巨大的弯曲弧度可以看出这鱼可不算小。拥有实践经验的赵宏娴熟的顺着鱼挣扎的方向拉杆,以便消耗鱼的体力。


状态提示:第一卷 静静的洨河 第十四节 钓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