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正月里回来就给陆见安足足跪了两个小时。
陆见安一开始根本就没弄明白这两个徒弟要干嘛。
后来让他们到书房里仔细的谈话,才知道两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思。
其实两个徒弟还很纯善,什么话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家的情况都说了,明明白白。
尤其是罗青她们家现在人脑子已经要打成狗脑子了,不过就是为了各家的利益,虽然小丝坊生存不易,可是他们看到罗青一个不过才学了几个月的人都能做了缫丝师父,虽然没有回去拿了月钱,可是这吃的喝的穿的,可是拿了不少。
那些叔伯兄弟早就心里动了心思,想把各家的孩子都送出去。
凤山县里那些大丝坊可多的是,只要能进了谁家门里不用多说,能给些吃的喝的,那也能改善家里的生活。
节省了粮食不说,还能补贴家里。
到时候再学会了手艺,那不是一举几得。
家里的不管男的女的,将来婚嫁都不是难事儿,只要有了这样的手艺,媒婆还不把他家的门踏破了。
所以现在家里闹得家宅不宁,分家是事在必然的。
罗青自然想给家里人谋一个出路。
他们家兄弟姐妹也不少,兄弟姐妹要是没个出路,就凭父母他们,就是种桑叶养蚕,估计也比不过方家村这些人。
方家村一年,可是能养四季蚕,就算是没有缫丝的手艺,可是四季的干茧加起来也足够他们生活。
但是他们当然清楚,这养蚕的法子,可是师傅的,整个方家村的人都为师傅马首是瞻。
这就说明整个村子的人,已经归了师傅,绝对不可能泄露秘方。
他们家的人可跟师傅没什么关系。
她身为弟子是绝对不可能泄露任何秘方,这是有严格要求的,而且从他们心里来说,师傅可是敬若神明,那是蚕神娘娘的弟子,岂是他们这样的徒弟可以随随便便亵渎的。
两个人非常拎得清。
和家里人商量过之后才过来恳求师傅。
只希望两家人能够像方家村一样,哪怕签订契约,求得师傅的庇护。
他们也没有大的念想。
哪怕就能试学到种桑养蚕的法子,家里日子能上一个台阶,也比现在一家人不死不活的熬着强。
要知道,就算是李志林他们种的桑树产量也要比其他地方的桑树产量高的多。
谁还不清楚这当然是师傅的功劳。
陆见安知道了这个意思,倒也是思量了一下。
带着方家村的人致富,自然是因为需要人多势众。
在没有足够的财富或者背景的情况之下。
人多也未尝不是一个可以震慑别人的办法。
而且方家村的人和其他的人不一样,他们是绝对会维护自己,保护自己的。
可是两个徒弟的家人就不一定了。
陆见安也没有拒绝,一年四季蚕的养法,最后肯定会传出去。
她也没准备把这个当做一个秘密,而且说白了缫丝的手艺也是最粗浅的,跟他以后的丝绸纺织来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如果有更多的人可以依附过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要怎么做,她还没有想好。
再说了,一些人的人品心性,还要看一看。
别的不说,谁还希望自己教出来的人是一群白眼狼。
只要是老实厚道,知道感恩的人,其实陆见安还真的没有多在意这件事。
让两个徒弟把家里的人带来,让他见一见。
罗青家只见了罗青的父母和兄弟,罗青正月走了之后,家里早就已经分了家。
因为她现在往家里开始拿东西拿粮食,爷奶对于他们要的养老钱,甚至比别家还高。
这一点还真的有点儿无可奈何,这老爷子老太太偏心偏的没有边。
也不想想自己爹娘和兄弟什么本事都没有,除了种桑养蚕,还有什么手艺呀。
这不过就是打量着她,恐怕几年之内就能拿到月钱了。
不能让这笔到手的月钱跑了。
所以对他们家格外苛刻。
而且只分了两亩桑田,还地势不好,就算是桑田里也是那种产量非常低的。
老实的爹娘一心只讲究孝道,那是啥话也没有反驳,也没有争取。
要不是她求到师傅这里来,他觉得自己爹娘恐怕也就只剩下饿死的份。
魏然一家却不然。
人家可是从爷爷奶奶到底下,叔伯婶子全部都同意。
这一家子心特别齐,一家人是心成一股绳。
是那种少有的团结。
魏然回去之后,这个年龄他爷爷奶奶这两位大家长,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可是并不妨碍两位老人的睿智。
听了魏然说起师父居然如此厉害,而且也不是那种刻薄的师傅。
手艺根本不藏私,该教他们的就教他们。
更没有打骂刻薄他们。
拿回来的月钱和那些东西就能看出来,陆见安是个有心胸的好师傅,老爷子立刻一拍板,这样的人以后指定是要大富贵的。
人家现在还没有发达,他们哪怕是卖身到了这家。
只要能沾上人家一星半点的好处,也足够他们一家子以后生活。
毕竟一家人拖家带口,小丝坊的生意,他们又自己做不大。
如果能现在投诚站稳了脚跟,以后等到陆见安有了大富贵,他们这些人自然也都能跟着水涨船高,说不得混的比那些管事和掌柜的都强。
陆见安和两家人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