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诗仙剑序>第289章 闯川蜀公子世无双 上峨眉铁杵磨成针88
天,既寿永昌。

传说有一次秦始皇南巡疆土,来至洞庭湖上面的时候,突然狂风骤雨,浪潮翻涌,快要将秦始皇乘坐的船打翻。危急之中,秦始皇就掏出这传国玉玺扔到了水中,登时,浪花平静,秦始皇得以了安全。

至了八年后,秦始皇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忽然有个人突如其来的出现,手里捧着传国玉玺站在路中央堵着,对秦始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说完之后,化作一缕青烟不见踪影。

到了秦末战乱,秦始皇驾崩死后,传国玉玺就下落不明失去了踪迹。有传闻说被项羽所得,因为项羽火烧阿房宫,又挖了秦始皇的坟,所以认为传国玉玺被他所得。

随着项羽败,刘邦胜,又传闻说传国玉玺到了刘邦手里。然后随着汉起汉落,一直到了三国曹操手里。曹魏势落后又说到了司马家手里,然后的然后历经五代十国,又到了隋唐帝主们的手里,但一直都只是传闻,没有谁真正见过。

故其而然的,当如今听到贾淳说眼前此玉就是和氏璧的时候,李白和白纸扇少年除去诧惊之外就是不相信。因为不论如何都说和氏璧被做成了传国玉玺,万不可能还是一块未经雕磨的原玉。

贾淳看出了李白和白纸扇少年的不信,因为都写在了脸上。不过贾淳并不介意,而是轻松笑笑笃定说:“不瞒二位,此玉正是和氏璧!”

“这!”李白怔了怔,问:“可是淳兄,不有传闻说,和氏璧被雕磨成传国玉玺了么?”

“确实如此,确实被雕磨成了传国玉玺,但是……”贾淳故作神秘一停顿,反问:“但是可有谁见过真正的和氏璧,有多大呢?”

这问题一出,登间把李白问倒了。确实,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赞美和氏璧,却从未有人说过和氏璧的大小。故一顿,李白探问:“所以淳兄的意思是?”

“和氏璧到底有多大,其实我也不知道。”贾淳回答说:“但我知道的是,和氏璧除了雕磨传国玉玺之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原料给保存了下来,譬如我手中这块就是和氏璧的角料。”

“那,那淳兄,这传国玉玺后来的下落去了哪?现在的殇唐皇宫里真有?”白纸扇少年好奇的问。

“是这样子的。”贾淳细细讲说:“秦始皇驾崩之后,传国玉玺就和始皇帝一起入葬进了陵墓,毕竟始皇帝他不仅想在人间千秋万载,死了也想。只不过呢,和始皇帝一起入葬的传国玉玺,是另外一枚。”

“另外一枚?”李白:“淳兄的意思是说,传国玉玺有两枚?”

“不错,确是有两枚!”贾淳释解说:“一枚是用来掌管阳间的,一枚,则是用来掌管阴间的,所以又称阴阳二玺,或者是神玺和鬼玺。”

“那!”白纸扇少年:“那项羽真得到了传国玉玺?如果是的话,那他得到的是神玺还是鬼玺?”

“鬼玺!”贾淳。

“何解?”李白。

“当年抢先打入咸阳宫的是刘邦,所以这掌管人间的神玺被刘邦夺了去。”贾淳继续讲说:“后来项羽逼刘邦离开咸阳,刘邦就悄悄带着神玺走了,等项羽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为时已晚。”

“那后来呢?”白纸扇少年问:“项羽为何要去陵墓里挖鬼玺?”

“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贾淳:“虽说始皇已死,但是‘拥传国玉玺者方为天子’的这种思想,在民众心里是有很多分量的。就譬如说刘邦,也是谎称赤帝之子而得的势。故,在当时那种局面里,谁手里有传国玉玺,那么就可以更好的得到民心,或者说控制民心。所以在谋士的提议下,项羽带兵拿走了鬼玺。而这,或许也是项羽后来兵败的原因之一。”

“那后来又如何了?”李白好奇,问:“这两枚传国玉玺下落何处?”

“项羽兵败,刘邦开国之后,在各相文臣武将的提议下,就将鬼玺送回到了始皇陵里。”贾淳:“而神玺则被刘邦占为己有,传了数代。但在王莽新朝之前不久,传国玉玺不翼而飞了。于是王莽便重新找来一块美玉,雕磨了仿品,留传于世。据说,现在这个仿品玉玺,一直藏放在殇唐皇宫里。或许正是因为皇帝们都知道这不是真的传国玉玺,所以都不太张扬,只说自己有,但却从不拿出来让世人见面。”

“淳兄,那你这块和氏璧又是甚样一个传奇来历?”李白。

“说来还得谢一个人,那便是我师傅的一个朋友。”贾淳:“此人别的不爱,就爱干一件事,盗墓!”

“盗墓?”李白。

“不错,就是盗墓。”贾淳:“此人盗术厉害得紧,似乎天底之下就没有他盗不了的墓。”

“莫非淳兄的这块和氏璧,是此人从墓中所得?”白纸扇少年。

“正是!”贾淳直接了当,说:“方才说了,和氏璧到底有多大,无人知晓。但除了雕磨出两枚玉玺之外,还有一部分角料拿去做了其他用途。我们眼前这块,就是我师傅的这位朋友,从始皇陵的陪葬品中带出来的。”

“原来如此!”李白:“世人都说始皇陵坚不可摧,无人可盗掘,没成想淳兄口中的这位前辈居然如此了得,连始皇陵都能来去自如。”

“是啊,这前辈确实厉害得紧!”白纸扇少年说:“当年我在塞外,那怪人跟我讲过不少关于墓穴中的事,说里面机关重重,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要人性命。何况这始皇陵还是七十多万人历经数十年而建,个


状态提示:第289章 闯川蜀公子世无双 上峨眉铁杵磨成针88--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