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种种考虑之下,战王府手下的剩余兵马便落到了战王府的小世子手中,但是相应的,朝廷却是再未拨付过军饷。
于此,朝廷也给出了理由,若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圣上一开始就担忧的事情,只怕是会成为现实。
天下大事,无外乎两样,武者的枪,文人的笔。
圣上对于这点,是从来都不敢放松的。
对于世人与只剩下一个病弱小公子的战王府世子,圣上说的冠冕堂皇,墨翎军的成功,是老战王和战王一手打就的,如今战王虽已身死,却还有留京的世子。墨翎军的荣耀,至高无上,不是他们随意几句不再有便可抹消的,想来,相对于汇编朝廷,墨翎军的将士们更愿意与战王府同在。
纵然说的再深明大义,也还是遮掩不了朝廷已经放弃了病残的墨翎军,放弃了战王府的心思。
而那些话,不过是名义上的好看,做给愚昧的百姓看的罢,而像那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却是早就窥视到了其中的真相。
但毕竟是圣上的做法,他们也不可能有任何的看法意见,所谓的恩与义,他们心知肚明便好。
战王府代代为将,又多次战功斐然,若是论得到的赏赐,毫不客气的说,足够战王府的小公子逍遥富贵一辈子,就连下一辈子也是够的。
只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如今便是,朝廷不再俸养墨翎军,那最终也只有战王府接手准备粮草,还有当初战后,墨翎军已亡将士家庭的抚恤金。
虽听着不多,但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战王府再是累积多少银钱,每年墨翎军所需军饷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到最后,战王府的那些银钱到底能够支撑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罢了。
而那曾经除了墨翎军歪,也受战王提携,本应是副将的几人,也是被小世子举荐出来。
跟着战王府,可能一辈子都寻不到出路,还不如汇编朝廷,再难,也总有出头之日,其中有的,便是如今的边城守将王忠。
因着并非是墨翎军的将士,朝廷很是豪爽的应了,只不过,那份豪爽之下始终都有一份忧虑。就算那些副将并非墨翎军,却也是受得战王的知遇之恩,在朝廷与战王府之间,是无论如何也不好做出选择的。
圣上一方面既不甘心如此良将日后便要在战王府中,消磨满身的斗气,毕竟,朝廷之中,这样的强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另一方面又不放心,担心汇编而来的将士心中始终都将战王府当做至高无上的存在,眼里没有朝廷,那朝廷要来何用?
最终,圣上还是念于偌大朝廷,一时无可用人才,而将几位有才能的副将提为将军,分赴各大边塞之地。
而其中最是忠义,也曾被战王评价过最具将才的王忠,也是如此,被派赴到了与蛮夷交界之地,成为一城守将。唯一的不同,便是圣上在圣旨之上隐晦提到,终身守卫边城,不得朝廷召令,终生都不能回盛京半步。
这时,战王府小公子已经被请离京都四年之久,而那边城守将王忠也在过十余年之后,再现曾经战王在世之时的风光,大破蛮夷,以少胜多。
这本就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消息。
可是,那龙椅之上的一国之君又是如何想,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偌大战功,皇上不可能说不允许王忠进京述职,可若是让他就此回来了,那多年前所下的圣旨,还有应该对待战王府的态度,这一系列的变化,圣上究竟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