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商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鸦片战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背后都是有商业财团和利益在起作用的。
那既然商业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交易行为,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或者叫做不同的说法。
比如说销售、营销、行销、直销等,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些。
按照常规和我们约定俗成的概念,销售就是做买卖,就是做生意、卖东西,侧重于买和卖,所以大家普遍认为销售是比较简单和低级的行为。比如以前走街串巷的货郎,或者农家自产自销卖自己家的水果蔬菜,我们一般就叫做做买卖,做生意,或者销售。
而营销,则被认为是营造一种文化和气氛,以及打造品牌文化体系下的销售,一般就认为他属于现代一个比较大的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意思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下的销售行为。
其实肯定是不对的,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的的简单粗暴,而且把销售看低了,抬高了所谓的西方营销管理学,本质上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打压。
怎么说呢?比如说,我种了三亩地的西瓜或蔬菜,吃不了,走街串巷要卖,或者批发给批发商,或者拉到集上去卖,只能叫做做买卖或者销售,不能叫做营销,这是不对的。
谁说我走街串巷就不需要品牌,不需要品牌识别?谁说的我批发给商家,就只能是买卖行为,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体系?”
我是七十年代初生人,我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有人做生意,卖豆腐的每个小区推着小车叫卖,包括敲梆子的,据说有一百多年的传统。
龙都的叫卖更是一种文化,有几百人的历史了。这都是营销和品牌识别的一部分,怎么就不能叫营销?怎么就比所谓的西方管理低了一个层次?
包括简单地买菜卖菜,怎么就没有服务意识和理念?怎么就没有回头客和转介绍?以及口碑?
过去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老客户和口碑的必然结果,怎么就只能叫做销售,不能成为营销了?
销售就只是买卖,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卖家就会不负责任不管不问吗?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角度,都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做生意的人,诚信为本、有失有得,都是营销学的最高境界,怎么就被说成一个“做买卖的不懂营销”呢?
还有,所谓的营销要能标准化,要有管理细则和制度,我相信大家基本都去过长城和旧宫,上面每块砖头都有来处和编号的,甚至都刻着制造商的名字,这比西方早了几百年,包括很多传统行业的工艺和传承,都是极其严格,甚至要对人的品性做严格考察的,这比现代企业的管理先进了千年,怎么就成了所谓的低层次商业行为了呢?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其实现代的所谓营销理论和管理,都是西方社会为了建立自己的标准,而刻意夸大所谓的营销管理学,打压我们传统的商业和管理,当然,我们自己在近几十年也确实落后了,这也是事实。
但是在座的每一位都要记住,一切的本源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人的内心,包括选择任何一个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在偏远的乡村还是在现代化的都市,营销的道理从来没有变,而销售和营销之间,没有任何的一堵墙,和层次高低之分,都是要有行为、服务和品牌是别的,尽管一个小卖部合作或者一个老农民,可能不专门强调这个,但是他依旧也是营销,也必然是人和人信任、交易的过程。
那回到所谓的品牌,以及现代管理,包括创意,既然一切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所以品牌和创意,也都是将心比心,以及研究人心的结果。
海蓝在80年代提出真诚、服务的概念,因为那个时代的家电属于高档商品,价格高,而且普遍质量不好,而那时候以国营企事业单位和供销社为主的供应体系,服务都是高高在上,没有把客户当成要服务的对象,甚至是大爷作风,所以质量和服务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海蓝就很快成了那个年代得人心者的品牌。
还有80年代,我们都熟知广告语,“实行三包代办托运”,就是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车,而且企业服务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这八个字就让很多用户觉得可以购买,而且会很放心。
包括“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风田车”,就是那时候我们和东洋国关系刚刚建立,然后他们为了向国人示好,所以使用了我们国家的俗语,以及表示自己的车质量好,哪里都能开,所以获得了初步的认可。
包括这次开会,脑贝金品牌,我们的创意得到客户高度认可,最终签订合同,事情的经过华总监和苏经理都非常了解,下面请华总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跳出产品来做创意的。
华总监,你大胆的讲,把现场的经过,和你的观察,以及我的思路,都讲清楚就好,我会做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