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白马掠三国>六百零三 荀攸试手

放眼当今的大汉天下之大,士林中的士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然而抛开那些沽名钓誉、名不附实的家伙外,其实真正的有学之士,却是少之有少。顶 点 x 23 u s

求学!求的乃是大治之学,求的乃是名师之学!

前者乃是从天下中学习,后者乃是从名师名师中求学。

前者学的乃是大治之学,后者学的乃是治理大世之学!

能够提供求学条件的,除了世家的自我供给外,天下也只有颍川和鹿门二地!

说句不客气的话,也只有有着“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的荀爽,以及有“水镜先生”之称的司马微二人,有那个大气度,能够真正的做到教授勿人,不看出身。,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而此二人,所开创的颖川学院、鹿门学院,同样为东汉三国,提供了大量的顶尖人才!

荀攸,绝对算的上是那顶级的一类人之中。

说起来,至今还声明不显的荀攸,从来不会太过的展露锋芒,低调行事的他,贤名也不过在小范围里面流传。

比起已经名扬四海,有着“王佐之才”之称的“同族叔叔”荀,他的名气,可以说差远了。

当然了,低调不意味着他不想出名,偶尔惊艳一下,也未曾不可。

之所以低调,也只是习惯里面的谨慎使然,在荀攸看来,为人处世,需要多多考虑。

生活并非儿戏,处处都太过锋芒毕露,容易会招人厌恶,甚至产生一种必杀之的心态!

当然了,太随和亦是不行,默默无闻等同于平庸,过于沉默寡言,则同样会泯然众人矣!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荀攸他所想要的,故而取其中,迎合了中庸之道。

中庸又同样不与平庸挂钩,相反,荀攸心中的骄傲,是深入骨髓的。

想他荀氏一姓,放眼整个大汉,那也算的是数一数二级别的千年大姓,传承渊源。

荀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姓苑》所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

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于荀氏中,又出了一个极为有名的人物,此时乃是荀况荀子,荀况乃是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就连百家争鸣时期的法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颍川荀家就是出自于此,千年来,荀家人的骄傲,也同样便是来源于此。

“将军...可愿一听?”荀攸凝视着高郅,看似漫不经心的开口询问。

“还请先生支招,我们,随时恭候。”

高郅环视一圈身后的并州将士们,有半数以上都是人人带伤,可浑身上下他们却透着一股彪悍的气息。

眼中流露一抹建议,高郅斩钉截铁的说道,荀攸闻言浑身一震,头一次的抬头深深的凝视了一眼高郅。

有人称赞,有人打心眼里看得起自己,即便是荀攸,心里面亦是非常高兴的。

听其言,看其色,不似作假,不似阿谀奉承之辈。

但荀攸却也不知眼前的这个并无交情的年轻将军,为何会如此的肯定。

不过,并不妨碍,他接下来开口指点一二眼前的年少将军。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说起来,荀攸他如今的内心,其实也同样的,非常珍惜着,自己的初次指挥军队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

毕竟,真正的上手指挥,与纸上谈兵,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如果光是纸上谈兵的环节,经过荀家万卷经典浇灌的荀攸,累积方面,就已经不是问题。

那剩下来的就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统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但什么才算得上是自己的东西,那就是要融会贯通,当然这融会贯通,并不是只是说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上去就是叫做融会贯通了。

真正的融会贯通是要把所学的知识,放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依靠着所学的进行化解。

纵然遇到的事情在所学的知识中并没有,那也要抽丝剥茧,找出共通点,那叫临场应变。

倘若要是太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终究只不过是害人害己,一如后世赫赫有名,坑惨蜀国的马谡。

只有经历过不少事情,才能让一个人快速的成熟,身上的气质经过岁月的打磨,渐渐的沉淀下来,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荀攸他如今开口,帮助高郅,同样也能够起到历练自己的作用。

一举两得之事,稍微想一下,该如何去分析这其中的利弊得失,想想就晓得。

功在千秋,名留青史,本来就是他这等人一生所追求之事。

士子重名轻利,名声为重,至于利益不过是附带的产品,在这个时代名声就代表了一切。

名声,重于一切!

争名夺利!

这四个字说的是人事常态,但更适合比喻士林中的关键,但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争名为先夺利在后!

一个年轻人要如何出名,要么如同荀陈群那样由当世名士点评,有汝南的月旦评或者是南阳的那些名士进行一番点评都未尝不可。

要么,就更直接的以实际战绩来表露!

那样更为迅速!<


状态提示:六百零三 荀攸试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