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从苻生手里抢下来的是个烂摊子,在战乱中立国的前秦,本就千疮百孔,尚未获得足够休养生息,即又遭受苻生蹂躏,时弊未除,新乱又生。苻生在位时间仅仅两年,整个前秦社会一派混乱,本就不健全的法律秩序荡然无存,千里秦川豪强横行,水旱灾害时有发生,百姓苦不堪言。
如何使混乱的前秦重新秩序井然,还百姓一个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是刚刚篡位成功的苻坚的当务之急。
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人物——王猛,应运而出山!
这是一位不仅能领军打仗(参见潞川之战),战胜攻取;而且善于治国理政,富国安民,军事、政治双料人才,各科成绩全优!
王猛,字景略,汉族,325年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出生时正值乱世,羯胡肆虐,民不聊生,年幼的王猛随家人颠沛辗转,来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
可能是祖传的原因,也可能是搬家的路上被羯胡抢过,王猛年少时家贫如洗,以卖畚箕为生。
放在现在,王猛算是自主创业的手艺人,保不齐能开个厂,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足以远销海外。然而在那时却是卖不上价的,没有田地的人家大多意味着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
不过非常之人自然有非常之境遇,某次远赴洛阳卖货,遇一买畚箕者,不仅没有现钱,而且扫不得码,还要求送货上门,然而价高。为了多挣点钱,王猛背起畚箕,跟随那人回家拿钱。
路尽有林,林尽得山,大山深处,便是那买畚箕者的家。王猛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作为后生晚辈,王猛自然要参拜施礼,老翁忙道:“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一声“王公”,足见其对王猛的尊重赞美之情,老翁不仅给了王猛十倍的畚箕钱,而且专门遣人送他出山。
王猛出山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到中岳嵩山。
我专门百度了一下,从洛阳到嵩山的距离,足有五十公里。没有马车,也不能坐轿,王猛为了几个畚箕钱,去一趟得走上一整天。
大山深处自有隐士,哪里是要买畚箕,年纪大了,走不动路,让王猛过来一趟,好一览未来济世奇才之容颜。少年虽在泥途,老翁却独具慧眼,也算是王猛幸运所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卖草鞋的(刘备)能当皇帝,卖畚箕的当个宰相自然不在话下。人之所贵者,在其志,在其为实现志向所作出的奋斗和努力。
不过,不管王猛的志向如何远大,那时那地,他都需要卖掉手中的畚箕,换了钱,买些糙米,做一锅清可见底的稀粥来,与全家人果腹。
吃饱肚子活下去,才是王猛的当务之急。
也正是这样清苦贫贱的生活,让王猛生出要给天下百姓一口饱饭吃的梦想。
体验过民生之苦,品尝过贫困之艰,才会知道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年执宰天下时,自然明白该如何去做。
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他,在凄习,广泛汲取知识,而且,尤好兵书!兵荒马乱的岁月,王猛远离硝烟战火,做一个冷静平和的看客,静观天下风云变幻。
置身天下事外,醉心天下事中。王猛从来不是天生的智者,只是在潜心学习,细心观察,苦思冥想之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开悟者。原来,想让纷杂混乱的天下重归于和谐美满,并不是原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成年后,王猛长得英俊魁梧、雄姿勃勃,为人严谨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绝鸡毛蒜皮之小事,杜凡夫俗子之往来。也正因为此,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邻居大妈也对其恶评如潮。王猛却悠然自得,不以为意。
不为琐事所拖,不为尘世所累,只为那个仿佛遥不可及的梦想积攒才华和能力。从贫贱中走来出的少年英杰,待虚名如浮云。
然而却是务实的,后赵时,王猛曾游历国都邺城,感受世事人情,更想寻求被赏识重用的机会。但是没并有哪位达官显贵瞧得上出身寒门的王猛,唯有“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这是曾经见苻坚也“奇之”的妙人,眼光着实让人钦佩。奇之之后,就想着要给个官做,任命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王猛遁而不应,隐居华山,静候风云变化,等待出山良机。
我想,王猛应是嫌官小,区区功曹,如何施展他的雄心与抱负?更是因为在游历之后,继续保持对后赵的失望。直至桓温的到来。
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军灞上,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更有泪流满面者:“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王猛应时而出,来到桓温军营,开始自己“扪虱论天下”的故事。
桓温虽然没有采纳王猛的建议,但是对他的评价还是极高的:“江东无一人比得上您!”
后来桓温粮尽撤退,临走的时候,赠之以香车名马,许之以高官厚禄,希望王猛能够一同南下,共镶大业。
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作为出身寒门者,王猛很难有机会一展胸中抱负;追随桓温则等于为虎作伥,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王猛更不愿为之。但是,徒留此间,空有一身经天纬地的才学,无人识,无人用,蹉跎岁月,虚度年华,保不齐就会终身与荒山野岭相伴。于是王猛迷茫,好不容易遇到个识货的桓温,到底该何去何从?
回到华山请教他的老师,“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