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61年5月13日,星期五,晴转多云
最近工作和生活都有些烦心事,一天到晚都提不起劲来,浑浑噩噩就过了一个多星期,才突然想起还有这个记录要写,还好我不是连载小说家,要不然会被读者嫌弃吧……
接着上一篇记录的末尾,开始详细说说人工智能在今天的运用。
之前提到过,在我们城市的上空,有着无数的车辆和建筑物依靠反重力装置悬浮着,要维持那么多的单位正常运作,相应的管理系统极其复杂而繁重,稍有差池都会酿成大祸。在早期依靠人力统筹的时期,大大小小的事故可谓接连不断,新闻报道都到了麻木无视的程度,因为几乎人人都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其中,立法部门虽然不断修订法律法规并加大处罚力度,但是仍然无法降低人们犯错误的几率,直到两起重大事故的生才最终促成政府全面投入使用人工智能来管控城市:
2o42年7月9日早上8点,一幢4o层楼高的悬浮大厦因为其物管醉酒昏睡,没有觉反重力装置的缺电警报,硬是让大厦的电量全部耗尽,最终从高空坠落,中途还砸毁了周边4幢建筑和3o多辆车,伤亡8oo多人。
2o44年1月23日晚上23点,一辆满载建筑材料的低轨道重型货运车因为司机遭到恐怖分子挟持,以45度仰角高爬升穿越2o层轨道,直接或间接导致主干道过35o辆车生碰撞,交通瘫痪了整整一天,伤亡逾1ooo人,经济损失无法计量。
2o45年1月1日,政府正式宣布由人工智能接管整个交通和建筑系统:交通方面,所有的车辆都交由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即便是我这样的执法者,只有在紧急状况才能获得手动驾驶的权限;建筑方面:所有的悬浮建筑物的物管由人工智能管控,一旦接近电量短缺时,会自行联系电磁波充电基站获得电源补充。
由此,整个城市的运作迅平稳下来,在享受到各种便利和安全之后,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任得到空前提升,逐渐放开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的限制和阻碍,信任很快变成了依赖,以往担心人工智能叛变人类的可能性以及就业岗位减少的问题都被抛诸脑后……
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轮的诞生而开始的,这究竟是获得了普罗米修斯之火,还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无人敢下定论,只有待时间去验证。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尤其是科技带来的进步背后,总会附带各种隐患。
人类几乎每一项科技到最后都会跟武器扯上关系,时间轮也不例外,我们刑警配备的手枪上,就装填了融合时间轮技术的子弹,只要射击到指定目标的任何ròu_tǐ部位,弹头内的时间针就能在一秒钟之内抽干目标的时间熵,即寿命,而任何人的时间熵一旦归零,就无法救活,这种枪有个可怕的名字——“抹杀者”。
由于这种武器的绝对致命性,各国政府乃至联合国都极力控制其扩散,生产和研都是由联合国统一管辖,一旦现任何国家、地区或组织非法持有或生产,都会毫不犹豫出兵剿灭,我们刑警使用的是警用型抹杀者,射击的目标人必须提前得到中央管制系统的身份确认,才会激活子弹内的时间针,从而抽取时间熵达到致死的目的,如果射击的是非目标人,那么伤害就与普通子弹相同。另外一种则是军用型抹杀者,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无差别夺取任何人的性命。
从人类历史来看,想用封堵的方式阻止“洪水猛兽”的扩散,都没有成功的例子,核武器、drug、hiv等无一例外,只要还存在着孵化滋生它们的温床,就一定有漏网之鱼。在警用型抹杀者还没成为刑警的标准配置前,就已经生了多起涉及抹杀者枪击的刑事案件,这也是为什么在警官学校必修意识截击术的原因,犯罪分子毫无疑问会使用军用型抹杀者来攻击,不学会躲子弹的话,就无法在武器不对称的情况下生存下来。
但毕竟不是人人都具备学习这种技艺的条件,即便是警官学校的学生,6o的存活合格率也不会过一半,于是政府又想到了堵。
这里先要说明一下,由于反重力装置的普及使得人类的交通工具和建筑都向高空延伸,导致了阳光的照射在不同的高度出现差异,以我所在的大东市为例,可分为六大日照区域:
阳光区,高度6oo米以上,能体验完整日照时间的区域;
次阳区,高度6oo米至5oo米,能体验三分之二日照时间的区域;
半阳区,高度5oo米至4oo米,能体验一半日照时间的区域;
弱阳区,高度4oo米至3oo米,能体验三分之一日照时间的区域;
黄昏区,高度3oo米至2oo米,几乎没有阳光直射,但通过镜面反射获得部分日照时间的区域;
黑夜区,高度2oo米以下,全天处于阴影之下,需要人造光照明的区域。
上述区域的高度划分与城市车流量和建筑物密度有关,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城市,高度的区间自然也不同,甚至区域的级别数量也不同,但不管怎么分,阳光在城市变成了稀缺资源,日照时间的长短是直接影响房价的,因此这样的区域划分也自然形成了贫富阶层的界限。次阳区以上就是富豪区或者上流社会;弱阳区以上是中产阶级,黄昏区以下自然就是社会底层。
抹杀者枪支扩散的问题出现后,政府针对一般民众推出了积分升迁制度,根据每个人学历、职称、专业技能稀缺度、保险缴纳年限等综合数据统计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