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失落之村
自小从唐门长大的我们,几乎谁都知道关于杨广坞的传闻,杨广坞之所以这么有名气,是因为那地方以前曾经多次出现“仙城”。
在我们童年时,往往在夏天的晚上,大伙儿在街上乘凉闲聊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大人一边轻摇小扇一边对杨广坞的仙城侃侃而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把杨广坞这个村子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如今廿年已过,那仙城雄伟壮丽的景致也已经鲜有人再去提及,不料让我们再次回忆起童年故事的,却是眼下这般形式。
众人叙谈一番,无不感慨,而关于对杨广坞的了解,也由各人所知的之言片段,最终连成了一片。
那杨广坞的仙城,据说是只在早晨太阳将出之际,村子四周雾气弥散,当空朦胧,若有农人早起晨耕,或趁闲漫步,在那万丈绚丽的朝霞映射下,偶尔便会看到在村子外围的半空中会忽现高耸出一片片各式各样神府仙境般的建筑群落。
那建筑规模极大,绕村而成,最后直入雾里,消散于晨气当中。
听老人们讲,那端的是恢弘壮丽,仙气缭绕,实在妙不可言,真个就是蓬莱之别院,瀛洲之内府。只有机缘巧合之下,才能有幸一观,真是自然之造化,可遇而不可求。
至于杨广坞仙城的景致,且不必说那城中的奇花异果,仙草珍树,也不必说那琼楼玉宇,宝塔神殿,单是那高高低低的女墙,便是连亘多里,卧龙起伏,非万里长城者可随意相提并论的,气势苍劲,叹为观止。
而那一排排的宫殿,则又是碧瓦飞甍,金碧辉煌,令人观之,仿佛身临仙境,心旷神怡,恍然之若身处九霄云外的凌霄宝殿一般。
不过好景不长,奇观难久,当那朝阳慢慢升高,雾气散去之际,整座仙城便会渐渐消散,变得虚无缥缈,如梦似幻,待艳阳当空,雾气尽散之后,那仙城也最终再不复见也。
现在回头想来,那杨广坞的仙城,虽是壮丽非凡,恍如仙境,但就其本质而言恐怕也就是如海市蜃楼一般不二,是云雾之气折射了某个地方罢了,遂也不足为奇。
但里合厅的典故,可绝对不是海市蜃楼这样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曾经真实生存过得一个村子。
要说起里合厅,就不得不提到杨广坞,这两个几乎如并蒂莲花一般,唇齿相依。
话说那是隋朝末年,君王无道,骄奢淫 逸,横征暴敛,苛稅重赋,置天下百姓于水火。
此时天下豪杰则揭竿而起,反抗暴隋,纷纷称王道寡,割据称雄,与隋炀帝分庭抗礼,大隋杨氏政权顿时卷入历史的风雨飘摇之中。
在今唐门之东南,有两座极小的城池,有说法是隋炀帝杨广南下之时,曾在此地歇马,此小城遂名曰杨广坞,另一个则是与之临近的里合坞。
两城遥呼相应,呈掎角之势,唇齿相依,又因里合坞在杨广坞之前,二者位置形式如内屋厅堂一般,所以里合坞又叫里合厅。
凭着互助互依,齐心合力,又因两城皆小,位置又偏于一隅,非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也并无无几番兵临城下的危亡时刻,平日所防备的多是山贼草寇之辈。
但在举国大乱的战争当中,两小城跟着主城一起顺从天命,择主而事,当然也免不了遭兵家伐灭攻讨之灾。
经历了战乱的年月,那主城虽已破壁残桓,破败不堪,这两个小城,也就更不如从前,最终慢慢锐减,由城变成了村落。
不过两城之间,早在战乱兵荒,流寇四起之时便有约在先,无论哪一方遭受流寇袭扰,定当全力相助,于是便有了“杨广坞,里合厅,吆喝一声就发兵”的约定。
后来李唐得了天下,高祖,太宗皆励精图治,四海一统,民心归一,大唐也在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之下步入昌盛,再后来便有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
在这样安定的形势下,早已不再有什么流寇侵扰,山贼借梁之举,杨广坞和里合坞两村子也多年平稳,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起这样的事。
说来也是作怪,那杨广坞的人不知何种缘故,突然想起这恁多年了,也不知道当初的约定还有没有效,竟一时兴起,跑到村头一高地,冲着里合坞的方向大喊了三声,“杨广坞,里合厅,吆喝一声就发兵”的言语。
本以为里合坞的人早已忘却,不再守信,不曾想喊完未过三刻,众人便闻远处闷雷一般的马蹄声隆隆传来,在高地上举目望去,更见大路上尘烟滚滚,黑压压一条队伍策马而来,未几便至村下,这才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而里合厅的人更是万万没能想到,大动一番干戈,却是杨广坞的民众的“烽火戏诸侯”。
里合厅众位兵将见之大怒,以为杨广坞的人故意为之,玩弄里合厅于股掌之上,遂有长者留言曰:尔等无信与我,愚亲而娱己,幽王昏庸,不过如此,前者之盟,盖不兑之,非我等不忠,实乃尔等不义也,遂此后定当不复相见,永诀与世间!
之后便调转马头,带着队伍回去了。
杨广坞众人也觉深愧,打算过几日去里合厅那边儿深表愧意,负荆请罪,望念在多年邻邦的情分上收回成见,和好如初。
谁知当天夜里,子时刚过,忽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雷电交加之中,地动山摇,连声巨响,好似山崩地裂一般,杨广坞的民众只觉整片大地都摇晃起来,都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