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段王爷的江湖>第十四章 六朝金粉(6)

第2卷潮起潮落第十四章六朝金粉

关于乌衣巷的得名还有一个说法。据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阳记》,此地原为三国吴乌衣营所在,因而得名。乌衣巷有一口古井,名叫乌衣井,相传是在东吴的时候就挖掘了,供这里的驻军饮水使用。井栏处至今尚有十二道绳痕,展示着它所经历的千年沧桑。

大家随团进入了王谢故居。一边走一边继续听导游介绍:“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人,是东晋王朝的实际创立者,西晋未年,八王内讧,匈奴入侵,西晋王朝大厦即倾,分崩离析。王导认为天下人乱,能振兴晋室的唯有司马睿,‘遂倾心推奉,为之谋划。’他极力劝司马睿移镇建康,为东晋立国打下基础,公元317年,王导依赖北方士族,团结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他历晋元、明、成三帝为宰辅,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

导游小姐讲累了,喝了一口茶水,缓缓地说:“……后来,为了缓和南北大族间的矛盾,王导一方面积极拉拢土著豪门,许以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川、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大族和移民,使土著与侨民各得其所,矛盾缓和,晋室转危为安了,以后,王导又先后平定了王敦、苏峻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东晋王朝。王导因扶持晋室有功,晋元帘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既说明了王导为司马睿的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点明了王家权势之大。”

讲完了王导,导游小姐开始讲谢安:“谢安是南迁大族中的佼佼者。谢安,字安石,陈郡人,曾隐居会稽东山,胸怀韬略,留心时政,时人谓之当世的诸葛孔明,都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谢安已40多岁了,因国运每况愈下,他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谢安性沉静,临危不乱,温雅有儒将风度。他曾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逼想,有高世之志’。谢安在建康20多年,做了两件人事,从而使他名垂青史。一是他巧妙地阻上了桓温的篡位活动,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二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入幕之宾’也跟谢安有关,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有人回答:“大概意思是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导游小姐道:“回答正确。但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值得大家了解——简文帝死后,谢安趁桓温不在建康,拥立司马曜为帝。对此桓温怀恨在心,率领大队人马赶回建康,井指定谢安、王坦之到新亭迎候。王坦之惊慌失措求教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坦然他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及见桓温,王但之汗流浃背,诚惶诚恐慌乱中竟倒执笏板。谢安则不慌不忙,从容就席,井严肃地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守在四方,您为何重兵压境,剑拔弩张呢?’桓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撒了伏兵。谢安这才与桓温举杯,风卷幕帐,露出了藏于帐后偷听的桓温谋士郗超,谢安见此微微一笑道,‘郗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一句话说得郗超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桓温也面红耳赤,尴尬万分。晋室凭借着谢安的机智勇敢又得以维持。”

谢安决策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奠定了南朝300多年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后人写诗赞曰:

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

至今墩下萧箭雨,犹唱当时奈何件。

谢安的故事确实精彩,在王谢故居,段郎一边认真听导游介绍景点历史,一边仔细观察,感受前辈的丰功伟绩,回想自己的人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事情做得太少,惭愧之余,奋发之心油然而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文之旅带给人的感情就是很微妙。

离开王谢故居。往回走,不远处就是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系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罕有的光辉妇女形象,传说实有其人。这个出身秦淮名妓的下层妇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而在于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愤世嫉俗,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君故居端坐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是一座三进两院式的明清建筑宅院,全院尽现书法、绘画、楹联、篆刻、假山、塑像和园林小景、石刻砖雕、壁画挂灯等艺术精品,供游人观赏。导游小姐道:“为纪念中国古代这位爱国名媛,歌颂了她“威武不屈、贫贱不欺、富贵不移”的做人品质和民族气节,秦淮区人民政府以文学巨著《桃花扇》内容为基础,在夫子庙内秦淮河南岸修复了李香君故居——媚香楼。”

李湘道:“何碧香妹妹的名字中有一个香字,应该认真看看,能不能找到与这位金陵八艳之一的美女有哪些共同的特质……”

何碧香知道李香君虽然是名人,但毕竟是妓女,李湘这样明显是把自己与妓女相比,十分不服气,回敬道:“湘姐姐的姓名中也与李香君有一个李字相同,你们血脉相通,自然比我们这些外人更为亲近,说不定还有血缘关系呢……应该仔细找找,说不准老前辈还会遗传与她一样的什么特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 六朝金粉(6)--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