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颠覆清朝>第93章 兰芳崛起

马都港位于加里曼丹岛东部,是一个不大的港湾。尼格命令舰队在马都港接应撤退大军,从海上安全撤离。东路大军一直没有消息,尼克判断有两种可能。其一,尼格率部撤回斯里巴加湾,但是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原因是兰芳军队列装了骑兵部队,格林的两条腿怎能跑过4条腿。即便撤回去也损失惨重。其二,兰芳军队己部实施包抄,说明尼格凶多吉少。尤其是警戒部队发现大批兰芳军队包抄上来,仅这一点就说明格林率领的东路大军希望渺茫。

两天后,尼格率部到达马都,立即命令部队构筑防御阵地,命令炮舰在海上形成强大支援火力,掩护主力部队上船撤退。马都港太小了,只能停靠五六百吨的货船,而撤退的士兵要经过小船折腾到大船上,因此需要时间,最起码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全部上船,因此必须在马都刚外围构筑工事,赢取撤退时间。

这期间,兰芳的骑兵部队先一步追击到马都港,可是荷军已经构筑防御工事。骑兵不擅长打阵地战,因此只能等待步兵到来。

王志率领第1旅两个团,由北部包抄阻击荷军向斯里巴加湾撤退,他们没有接到荷军主力撤到马都港消息,依然按照原计划实施包抄、阻击任务。虽然他们没有碰到荷军主力,但是获得意外收获。尾随荷军主力后面的葡萄牙人、比利时人,接到向马都港撤退命令后,立即慌了神。葡萄牙指挥官认为。这么多人在小小的马都港撤退无疑是找死,因此他们选择了向斯里巴加湾撤退。

尤其是荷军司令官尼格顾及脸面,没有说明真实情况,如果葡萄牙指挥官了解了真实情况。尤其是东路大军生死不明的情况,肯定不会选择向斯里巴加湾撤退。葡萄牙人,比利时人选择向北撤退,无疑是陷入灭顶之灾。葡萄牙人选择向北撤退,比利时人也选择了向北撤退,他们的命运也就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天中午。两军意外的遭遇了,北侧突然出现了一支大军,葡萄牙人、比利时人懵了。王志举着望远镜贯观察道:“前方出现的军队不是荷军,是葡萄牙和比利时军队,1团长!”“到!”王志放下望远镜接道:“你在美拉亚阻击西班牙人,他们的表现真是糟烂吗?”“报告旅长,的确如此,西班牙人的战斗力简直不值一提。”

王志果断命令道:“两军相遇勇者胜,我看没有必要就地阻击。命令,全体即可成散兵对队形发动自由攻击!”顿时冲锋号响起。士兵们像离玄的弓箭射向敌人。士兵们一边奔跑一边射击,密集的弹雨扫向敌人。此时,葡萄牙人、比利时人正在列队组织阵型。他们依然沿用古老的战法,排成队向前推进,然后布置火炮轰击。要知道这种战法对付手拿大刀长矛的土著,非常有效。可是兰芳部队早已经鸟枪换炮,是一支准现代化的部队。

葡萄牙人、比利时人还没有准备好,两军便混战在一起。这两年兰芳近卫部队,完全按照中华帝国的训练大纲,尤其是拼刺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双方肉搏战爆发了不到10分钟,人高马大的洋人便纷纷倒在地上,这血腥的场面,让葡萄牙、比利时人吓得魂飞魄散。首先是比利时人率先崩溃逃跑,接着西班牙人也败退。

战场上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矮小的兰芳士兵。撵着高大的洋人士兵狼狈逃窜。不少洋人士兵干脆跪在地上,高举双手投降。午后2时,葡萄牙和比利时指挥官跑进一座村庄,随后被王志率部团团包围。缴获敌人的步兵炮被利用上,轰击刚开始。比利时人便举起白旗投降,葡萄牙人见大势已去也举起白旗投降。葡萄牙、比利时大约4000之众,紧紧7个小时就全军覆没。

夜晚,王志正在督促士兵构筑防御工事,一名通讯官飞马赶到,并传达司令官的命令。荷兰大军已经撤往马都港,让王志率领所部立即向斯里巴加湾前进,并攻占斯里巴加湾。王志如梦方醒,难怪没有看见荷兰军队。王志清楚为什么司令官让他火速攻占斯里巴加湾,目的是防止敌人破坏港口。

铁凝率部赶到马都港外围,荷军利用海面上舰炮掩护,形成了密集炮火封锁区。看到这番情景,铁凝只能眼睁睁看着荷军撤退。陈雷、师杰纷纷请缨要发动攻击被铁凝制止。“如果发动攻击,我们可以截住部分荷军,不过我们要付出惨重的损失,目前状态下我们损失不起。通知部队没有我的命令,不许擅自出击。”

荷军司令官在海面的军舰上,目睹这番情景,完全完全了解了兰芳的实力,他判断兰芳的军队至少有2万人,而且战斗力强悍。毋庸置疑,格林率领的大军,肯定玩完了。对兰芳的情况如此不了解,尼格把愤怒转向总督罗本。远征联军大败,尼格认为罗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兰芳组建强大的军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为什么罗本毫不知情,尼格准备把失败的责任推给罗本。

尼格率领1万荷军安全的撤离了马都港,前往雅加达,目前爪洼岛、苏门答腊岛依然是荷兰人的殖民地。而马来半岛已经成为英国人的地盘,因此尼格找罗本发泄愤怒去了。远征联军浩浩荡荡而来,结果大败,尼格必然要对皇帝陛下有所交代,他必须找一个替罪羊。罗本是荷兰殖民地总督,自然难就其责。

一个月后,铁凝率领骑兵部队,在深林边缘接受格林率领的残部投降。这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铁凝


状态提示:第93章 兰芳崛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