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超维之道>第四章 北关城中

灰扑扑的城外阡陌相通,大片、大片的农田因地制宜,将平地、和缓的山坡都占据了,又零零星星的,组成了一些村落,彼此约是隔着二三里的距离,当真是“鸡犬相闻”的,一个村的狗叫了,另一个村也一定听得见。甚至于夜半时,突然的一些动静,也可以听闻。“乐乐你看,这里的村,和我们熟知的一样,同样是隔着两三里左右,就是一个村子……这样的距离,以及村的规模,是由田地决定的。两里左右,是一个可以看顾的距离,不至于太远、不方便,照顾不过来,又不至于太近,无法满足需求。平均一个村,大概就是四个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一个大一些的村,有七个平方公里到九个平方公里……这样的大村,往往会发展成为乡镇,周围的小村落,都会来这里进行集市贸易!”韩莎指着下方的,大片、大片的正荒着的农田、村落,给王佳乐讲。

王佳乐一个劲儿的点头——她本就是放羊的时候被风尘、韩莎捡来的,对于农村的情况自然也很清楚。

小小的年纪,便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

“规模——这是注定的。在交通不很便利,监控不很发达,种植手段趋于原始的情况下,规模就是那么大。人多了,地上的粮食就不够,地多了,人就照顾不过来。”韩莎指着下方的农田、村社,说:“如果,你是一位改革者,你需要考虑集村并屯的事情,将这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村落集中,你会怎么做?”

张天野听的无语,问风尘:“这是问小孩子的题目?你不觉着过分了啊?这种问题一般都是我爸思考的,我都插不上嘴……”

风尘道:“插不上嘴,那你就听着。”这个问题难不难?至少,如果增加一些外在的包袱,便是很难得,反之——没有复杂情况的干涉,这又不是一件难事。只是,却不知道王佳乐会给出一种怎样的答案呢?

王佳乐想了一会儿,便给出了答案:

“首先,要将一部分人的主业从农业上剥离出去,搞好就业。人口规模减少之后,可以适当的鼓动田地租赁,并扶植原本的农业人口,改进农业的种植技术,然后将附近的村落进行统一的兼并……这个是可以通过鼓励和一部分补偿来实现的。人从穷的地方自动汇聚到富的地方,这是一种本能。”

“其次,针对大家汇聚的地方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的配套体系,方便人们的生活。”

“最后,就完成了……”

“想法不错啊。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技术上必须有……而古代的城市也好,现代的城市也罢,因缘际会,无外如此。”韩莎对王佳乐的答案很满意,张天野和安落则是感觉到惊讶——一个孩子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回答的还涉及到了根本,这样的眼光、见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难得了。张天野问:“这孩子怎么养的?我也想要一只!”为什么是“只”呢?因为足够的可爱哇……

风尘道:“那你跟你媳妇多努力,加油——要不,你俩也领养一个啊。这想要孩子的法子多了,你随便挑。”

张天野说:“我也没发现这么卡拉瓦伊的啊……”

五人沿山路一路“缩地成寸”,走出了一节一节或长或短的直线,王佳乐则是小儿的兴致,活泼的很,时不时的还会走出一道或大或小的圆弧、s之类的,直接从路边的树干之间穿梭过去,再回到路上,时而如僵尸一样跳一下……又是不足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了城门处。守着城门的,是穿着破棉袄,怀里抱着红缨枪,头上戴着毡帽的大头兵。见风尘一行人卓尔不凡,就直接让了进去。

北关城内共分了东、西马道,有皮货市场、马市在南。北面住的靠左(西)的,是普通的市民,商贩,右侧(东)住的,则是城内的官员。还有寥寥的几家寺庙,也都在偏东一些的位置。

城内最为热闹的一条街是南北走向的中街,分割了东西。一行人就在中街找了一家较为豪华的旅店住了进去,要了两间上房。

房内也无甚陈设,只是白墙上挂了一些并不贵重的字画,还在床边放了桌,上面放了一盆花儿。

打开窗户,刚好可以看到街上的景色。天色已是将晚,客栈里逐渐热闹起来,南来北往的商客们在这里打尖、住下,用各种各样的口音交流着消息。只是一会儿功夫,风尘等人就听到了许多种的方言—括了西南在内,各有强调,但却可以很容易的交流,也不存在听不懂的情况。而这些人交流的信息,风尘他们却是听的津津有味。一边听,张天野还一边说:“没有粤语,不然还不跟他们争一下正统。”

风尘的屋子里,五人俱在。桌上摆了一些吃的东西,众人也不要馒头之类的,直接就点了各种的菜上来。

这时候的糙面馒头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消受的。

韩莎轻手的帮着风尘去掉了头上的帷帽,摘了面纱、头套、口罩,将风尘的黑乎乎的一片显了出来。自己也摘了,说:“你就当个笑话看呗……蒙古话、西藏话我们听着虽然听不懂,但发音和北方人说话的习惯是一样的。这蒙古话和西藏话也不是汉语对不对?只能说,彼此的腔调是一致的,韵是一致的,但针对于同一个意思的发音,肯定不一样——幸福吉祥,匝西的乐!”

正如韩莎说的一样,藏语在发音的腔调、韵味上,和北方的汉语是一样的。所以她用土话的发音说“扎西


状态提示:第四章 北关城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