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恐怖悬疑>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30章 收割机

很快就到了麦收季节,八一年的麦收,应该是广大群众最高兴的一个麦收。

自打种上小麦,土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大伙攒足了劲,把小麦管理的特别的好。老天也给力,风调雨顺,因此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好,一片金黄。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同一方麦田,有好有差。那些懒汉和缺劳力的人家,小麦比相邻的地块,明显的矮一截,麦穗也小的多。

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家,他们平时不干活,家里的孩子也没出过力,好多不会种地,又拉不下脸问别人,庄稼就比别人差的多,背地里没少受村里人的指点笑话。

麦收前下了一场透雨,人们迅速的行动起来,在麦地里套种上大豆和夏棉。收麦的时候,还没露头,也不用怕压坏了。这样麦收后,就不用抢种了。

麦收期间,人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天刚亮就到了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早上,就能割二三亩地。

早饭都舍不得回家,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头,趁着吃饭稍加休息。妇女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成捆,男劳力往场里运。

头一年单干,有地排车的人家不多,大家就用胶轮车推。给自家干活尽量多的往车上多装,给队里干活却是能少装一点是一点。

麦场里老人和孩子帮着摊场翻场,另外就是看着自己自家的麦子,别和其他的人家弄混了。

也有穷的连胶轮车都买不起的人家,就等下午借别人家的车子,这样麦子在地里晒干了,容易掉麦粒。因此大家都是在早上割麦,上午就把麦子运到场里。

缺少劳力的人家,不是找亲戚帮忙,就是求靠邻居。公社里麦收前就让各村统计,麦收期间组织工作人员,给缺少劳力的人家帮忙。

割麦还好说,关键是打场,分到牲口的人家,就轻松多了,套上牲口就能压场。没有牲口的人家,只能是用人拉石磙。

关键是石磙也少啊,一个队就那几个石磙,不可能一家一个,分队的时候,就是按亩数分的石磙,几家伙着一个石磙。

牲口得歇着,石磙不用歇,再说了原来在队里,也用人拉石磙,人们对拉石磙倒是习惯了。

可是这和在队里时不一样,在队里的时候,没有在中午拉石磙的。现在人们专门趁着中午压场,这时候温度高,麦子干燥,容易脱粒。

正中午的毒日头下,拉石磙可不是个好活,又热又累,即使是壮劳力,也累的够呛。

因此,割麦是各家分开进行,打场大部分都是两家合伙干,还有三家合伙的。

有个牲口就轻松多了,单独的一家就能打场。妇女和老人都能牵着牲口压场,其他人跟在后面翻。

韩屯村今年,谢绝了公社和县里的人帮忙,轻松的完成了麦收。可是韩屯村开镰(收麦的第一天)的那天,公社和县里的领导,还是都来了,他们来看韩屯村的农机作业。

两台收割机过后,齐刷刷的麦子到地,接着就被拖拉机运到场里。麦场里两台脱粒机呼呼作响,碎麦秸和麦糠往一旁飞扬飘落,干净的麦粒从前面喷出好远。立刻被守在两旁的人们,摊晒到场里。

韩屯村的小麦长势好,可以说是撒土不落,根本没法套种。上午收割完的麦地,妇女和老人孩子在地里捡一遍漏下的散麦穗,下午就用播种机,把大豆播种下去。

连收加种,一天三百亩地。没用人工割麦,也没用人工播种,就这人们也累的不轻。脱粒机得用人工往里送,脱出来的麦粒和麦秸,得人工往外清理。

一个脱粒机围着十多个人,飞扬的尘土,一会就把人呛的受不住,得换上一拨人。不过比起扬场来,算是轻松多了。

妇女和孩子也轻松了,再也没有妇女因为割麦累的腰疼,也没人因为拉耧把肩膀勒肿的。

来韩屯的领导,看过收麦现场,都感慨的说:“农业机械化,我们喊了二十多年,现在终于看到了。这要是能推广开,得节省多少劳力啊。”

一千一百亩的小麦,四天的时间,轻松的收完了,亩产高达700多斤。不仅收完了,也种上了。

韩屯村又一次在十里八村引起了轰动,人们越传越邪乎,到了最后,就成了一天收获千亩小麦。

第五天合垛,货车拖拉机齐发动,给县种子站把麦种送了过去,剩下的每人分了400斤,村里留了5万斤。

今年的麦种,种子站是按0.70元一斤的价格收的,没再补偿粮票。韩屯村共卖了60万斤麦种,收入42万元,每人先分了1000元钱。

从村里的肉食厂开始生产,村里分配就只是按人口进行,劳力的工值明着说是2元,其实大伙都是按月领工资,彻底废除了工分一半人口一半的分配模式。

石庙村合起来的两个生产队,耕地算是多的,人均三亩,今年的小麦产量也达到了650斤。不过他们队里的人口少,都是180多人。

两个队都买了拖拉机,麦收的速度加快,不过比起韩屯来,他们算是慢的。可他们队里的社员满足,比起分开的那几个队,他们就是快的。

他们和韩屯不一样,韩屯的塘子坑多,光是边沿就多出来二百多亩地,种的麦子就够大伙的口粮了。

他们只是分了保护地的一些小麦,每人才二百斤,其余的都卖给了种子站,每个队收入20多万元。

每个人分了300元钱,不是队里不舍得分,而是大伙不愿意分,大家都说让队里攒着,把高压电接过来。


状态提示:第430章 收割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