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晚上十一点半才回来,我问他是不是去网吧打游戏了,他说让我放心他再也不会去网吧打游戏了,因为他不想变傻并说‘五一’家里就买电脑,自己更不能去网吧了。
“喜乐,你能管自己了,爸爸真为你高兴。不过,爸爸还是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晚回来?”
“是这样的。开始我在楼房小区玩,玩到快九点小朋友被家长叫走了,我和哥哥去旱冰场滑旱冰了。”
“走的时候你没问我要钱呀。”
“是大姑给的。我和哥哥还买饮料了,一大罐呢。”
“噢,是这样,快睡觉去吧。”
“爸爸,你明天有事吗?”
“没事。你想干啥?”
“如果没事,我明天早早起床写作业,写完作业咱们去挖锁阳,挺有意思的。你想想你小时候哪的锁阳还比较多。”
儿子的话让我脑子“唰”地划过一道电波,心中泛起涟漪。我心想:实践中的成败让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而每个自我想法的实践过程就是人的成长路标。
“好好好。”我赶忙回答。
“爸爸,给我讲隋唐。”儿子钻进了被窝,但说的比我还快。
当故事讲到罗成被李建成、李元吉害死时,儿子用被子捂着脸“呜呜呜”地大哭起来。他在“罗成之死”的哭泣中渐渐入睡了。
我回到卧室刚有点睡意。“杀杀杀”儿子突然喊起来,我赶忙起身跑过去,原来他在说梦话。那梦话却把我的睡意全给赶跑了,越是夜深人静越是睡不着。
一个吸引人心的好故事,能让孩子梦魂纤绕,而好的教育能不能为孩子注入一个自我故事呢?能不能让孩子为自己梦魂纤绕呢?明天我要向孩子说出新教育策略,他很有可能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我究竟能为孩子具体做些什么呢?
我的教育思路妻子表示支持,但那是泛化的,创新那可是说话容易做事难的事情。明天孩子将享用他的自由,从今往后我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用家长权威支强管,还要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认识过错,改进自己,取得进步。这简直是把教育从战略理论直接拉回到追究具体问题的根源上了。如果只有新想法而没具体实现的手段,再好的想法或理论只是空谈,甚至是妄说。用什么办法能在“中庸”之中达到育心载学的目的?中国孩子从小到大,早起晚归进行学习,到头来出现许多厌学的孩子,说明我们的学习制度肯定有很大的缺陷。但厌学的起源是啥?厌学的念头从何而来?厌学的力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厌学是怎样侵占学生心灵,又是怎样把学生变成厌学情绪下任意驱使的奴仆的?
这些看似简单,多少年来却一直没有人能回答。回答的,都是些驴头不对马嘴,官面堂皇口号式的假话。为了让儿子避开厌学的险境,我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长期的反思。如果从概率上讲,厌学程度达到30就说明我们教育主导思想一定有问题。我总觉得中国孩子把不该学的东西在某一时刻拚命学了,而把应该学的却给抛弃了;也可能我们对教育本身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第二天早上我从外面散步回来,看见儿子正在写作业。看来,他是铁了心要去挖锁阳了。“爸爸,您想好了吗?”儿子见我马上问。
“想。想好什么了?”我有意反问。
“就是让你想想哪还有锁阳?”儿子说,“我们一会吃完饭就走。”
“噢,想好了。”我说,“不过,那地方在沙窝里,路比较难走。”
“没事,只要能挖上锁阳就行。”儿子满不在乎的说。
我走到儿子身旁,低下头,想细看看他写的作业。“爸爸,别影响我。”他推开我说,“今天要是能挖上上次那么多的锁阳就太高兴了!”
儿子的话,让过去的一切痛苦经历变成了美好的回忆。那些痛苦经历,让儿有了追求目标的意识。虽然目标是那么的不起眼,但那种意识,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
午饭后,儿子准备完野营需要带的东西,我们享受着春天的暖意,在隋唐故事声中不断向南骑行,直到八公里叉路口。下了路,转过一个湾,翻过一道梁,剩在眼里的是连绵不尽的沙丘。
放下自行车,背起食品袋,我和儿子在沙梁夹道中并列前行。天气特别得好,觉得很舒适,野营变成了散步,“爸爸,哪有锁阳?”王喜乐迫不急待地问。
“前面,”我不紧不慢地回答。
三月底的天,太阳照着沙漠已让人感到热了。我一边讲着故事,一边高兴地在那里,走着,走着。不时,有沙漠中的小生灵跑过来在我们面前卖弄英姿。儿子故事也不听了,一会抓个屎壳螂,一会抓条沙爬爬,那些生灵让他感到兴奋而有趣。他越玩越来劲,竟把外衣也脱掉了,儿子在沙漠植物间穿梭往来,随意玩耍,面对此情此景我深深感到自然有种亲切。在这种亲切中没有功利之争,没有人情世故,更没有孰轻孰重,只有关怀和情怀。
但这种情境很快被儿子的举动给击碎了。“哈、哈、哈”王喜乐几个武打动作把那几个小生灵的命送上了西天。
“喜乐,你怎么把它们给弄死了?”我问。
“没事。”儿子无所谓地说,“死了我再抓。
“你不是常说要爱护小动物吗?”
“那是在学校,不那样说老师会扣分的。这里又不是学校,再四处都有这些东西。”
儿子的话,让我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