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闵扬拿到某著名军校录取通知书的当天,他的家乡,一个远离海岸线的小村庄,竟然被一阵毫无预兆的龙卷风肆虐了。
那是2003年的7月份,“非典”阴云刚刚散去,村里各个路口设置的路障也才撤去不久。上午,闵扬到市一中把通知书领了回来。外公很高兴,立即到隔壁小商店给已离婚的女儿女婿打电话,主要是商量办酒席的事。饶是对他们意见再大,但外孙考上大学了还是要通个气。
闵扬原本只打算告诉父亲和姐姐,可看到从小养育他的老人正开心,倒也不忍败了他的兴致,沉默地站在一旁。可那个女人略显夸张做作的惊叹声从话筒里传出时,眉头还是蹙了蹙,甚是厌恶。
小商店的老板姓姚,按辈分算是闵扬的远房舅舅,在老人打电话时,他已经麻溜地拌好了几味凉菜,有猪耳朵、面筋和花生,装在塑料袋里提着走过来。高兴地拍了拍闵扬的肩头,“好小子,真有出息,以后当军官了”,转头又对放下电话的老人说:“伯,中午必须要陪你喝两盅。”
要在平时,古板严厉的外公断不会接受别人的馈赠,但今天是例外。
北方吃饭时间早,喝完酒也才一点多。闵扬给外公泡了杯浓茶,又扶着他躺在凉席上,又打开收音机,调到他最喜欢的评书《隋唐演义》。而后跟外婆说要去镇上理发,外婆一边洗着碗筷一边絮絮叨叨地要外孙带些菜回来。闵扬答应着便往外走,但刚出院门,即感觉有些蹊跷。天地间异常寂静,夏日午后那令人烦躁的蝉鸣倏然消失,路边杨树的树叶却“哗啦”作响。抬眼望去,正南天空宛若裂了个口子,黑云翻滚着从某个未知空间里涌出来,在极短时间内,已攻陷天空,仿佛给大地戴了顶阴沉的帽子。它遮住了烈日,驱散了酷暑,天气凉爽起来。“又要下暴雨了”,闵扬放弃了出门的打算,转身回到院内。
雨一直没下,天色倒是越来越暗,如同一盆不断被滴加墨汁的水。风也愈加猛烈,裹卷着小石头、枯树枝拍打门窗,就像索命的黑白无常立在外面。灯泡昏昏闪闪,终于似将死之人一样灭了。闵扬和外公外婆躲在漆黑的屋里不敢出声,惊慌地听着风呼啸着怪叫着,听着屋顶的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树枝被“喀嚓”地吹断,隐隐约约又听见人的惊恐哭声,极远处似乎还传来某种远古巨兽的嘶吼……,宛如世界末日。
约十来分钟后,天地又遽然死寂下来,这种反差令人感到极其不安。等了会,闵扬才小心翼翼地打开院门走出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大树、电线杆喝醉了般东倒西歪,略细一些的树和桠枝都耷拉着垂下来,地上满是树叶、瓦砾、碎木片和衣物,村外庄稼里的大豆秧苗被成片吹倒。
他围着外公的房子转了一圈,见无大碍后,又艰难地穿过横卧的“树林”走到村里,看到很多人正紧张地在一处坍塌的老屋前铲土搬砖,一个女人瘫软在地撕心裂肺哭着,两个幼小的儿童尚且不知发生了什么,只惊恐地盯着妈妈。闵扬心里一紧,连忙加入救人的行列中。
面对天灾时,淳厚的庄稼人表现出了异常的镇定和乐观,很多在外打工的也赶了回来。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清理重建。不到一周,村里除了两座新坟和依旧停电外,已寻不到太多受灾痕迹。一切都似乎变回了原样子,一切都似乎没发生过。沉默中蕴含着坚韧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农民!
这场灾害也并没有影响闵扬因考上军校带来的好心情,他甚至胡乱揣测:古人说,天出大才,必有异象。通知书和千年难见的龙卷风相遇的如此巧合,是在预兆什么吗?看看,一场意外竟凭空给他增添了宿命般的勇气和底气。
待一切平静后,酒席的筹备便提上议程。按当地规矩,除了红白喜事,但凡家里有小孩当兵、考大学的都要下喜帖摆酒席。这是大事!父亲、舅舅姨妈们早都过来帮着张罗了,远在沿海打工的姐姐闵娜也赶了回来。母亲呢,她可不敢一个人回娘家。为什么?闵扬和他姐姐甚至还有他的父亲,都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那是一段痛苦不堪的往事。
“闵”这个姓在村里算是小姓,拢共也没几家,而且彼此也不怎么走动。闵扬这一脉算上他在内据说已五代单传,人丁不旺。他爷爷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抗美援朝,复原回到村里先是当民兵队长、武装专干,后来又长时间在村、公社和乡里当干部。闵扬的父亲叫闵安成,今年42岁,母亲叫姚韵琴,比父亲小一岁,俩人是初中同学。初中毕业后,闵安成考上高中,姚云琴回家务农。80年、81年,闵安成连续两年高考落榜,在父亲的安排下,在乡里当了一名中学老师。也就在那一年,他和姚韵琴经人介绍好上了。姚韵琴年轻的时候号称当地一朵花,她能看上貌不惊人且三脚蹦不出个屁的闵安成,主要还是基于闵扬爷爷当时在乡里的地位。
两口子婚后第二年生下了闵娜,又过了三年闵扬出生,但紧接着闵扬的爷爷奶奶却相继因病去世。大树既倒,显赫一时的闵家陡然间便衰败下去。
虚荣心极强的姚韵琴开始嫌弃丈夫老实巴交又没本事,遂偷偷地跟镇上一位死了老婆的计生干部好上了。在那个年代,搞计划生育的确实是威风八面,无论从金钱还是地位都能满足她。彼时的民风尚算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