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进入六月。
在完成对帝国军队的调整之后,乾元开始以帝国摄政王的名义,光明正大地调整朝廷大员任免。
萧何脱颖而出,取代徐抗,成为帝国新一任宰相。
郭嘉则负责军机处的筹建,成员除了预定的敦亲王乾恽,还有被乾元释放的贾诩,以及即将赴任的兵部尚书。
再就是对六部的调整。
梅里奇取代被斩首的燕山河,出任吏部尚书;裴矩取代战魂,出任兵部尚书;苏辙也跟着上位,出任户部尚书。
虽然战天的支持与表态,为乾元获得帝国军队的支持提供了很大助力,但是战魂着实不是兵部尚书的合适人选,仍旧被乾元拿下。
乾元也没亏待战魂,将其调往颢天兵团,出任副统领一职。
战魂本人也很乐意,他本就更加中意军营,对朝廷之上的勾心斗角并不热衷,当初赴任,也不过是先帝妥协的结果。
相比之下,文武双全的裴矩才是执掌兵部的最佳人选。
长孙云继续执掌礼部。
剩下的刑部跟工部,鉴于刘松山跟窦青云都还算中立,暂时没做调整,唯一的变化就是,长孙冲出任工部侍郎一职。
此番调整,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是萧何、郭嘉,还是梅里奇、裴矩以及苏辙,他们都不是什么素人,都曾为官做宰,资历、能力早就有了。
赴任不存在任何障碍。
倒是都护府度支司大夫曹叡跟田曹司大夫孙宝善,两人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想要擢升为一部尚书,还差了一点火候。
乾元到也没有亏待两人。
曹叡接替萧何,出任招摇郡守;孙宝善接替李忠,出任流沙郡守;裴矩空出来的出云郡守,则由南禺知府曹温擢升。
如此,也算是完成了都护府内部的官员更替。
至于都护府之外的七郡之郡守,乾元暂时没做任何调整,仍旧由原班人马担任,同样也是出于平稳过渡的考虑。
唯一变化,就是李忠出任中州令。
以上还只是中枢部的调整,除此之外,还有佐理部跟帝室部的人事调整,比如燕王乾佑正式就职宗人府宗令一职。
这既是乾元履行之前的承诺,也是安抚皇室之举。
不管怎么说,乾元此番“宫变”,在皇族内部还是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的,必须给予消除,重新获得族人信任。
将敦亲王乾恽调入军机处,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统治一国,
仅凭乾元一人是做不到的。
海瑞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宋慈执掌大理寺,苏秦执掌负责外交与种族事务的理藩院,刘道宁执掌通政使司,刘洪担任钦天监监正。
这五位都是“专业对口”,同样能够驾轻就熟。
就连李白跟陶渊明两位大文豪,也都被乾元调入翰林院,出任翰林学士,可谓皆大欢喜,各有所得。
都察院掌监察,大理寺掌刑狱审判,理藩院掌外交,钦天监掌天文历法,虽然都不在六部之列,重要性却不下于六部。
掌握了这些机构,就等于掌握了帝国喉舌。
如此一来,
因着乾元的缜密安排,以及南疆都护府这些年积攒的深厚底蕴,乾元没有给世家集团任何反扑的机会。
朝中大员根本无法以辞官相威胁。
别说是辞官,为了保住官位,很多中小型世家立即“见风使舵”,忙不迭地投入乾元阵营。
之前的那些中立派,那自然是更不在话下。
眼见如此,徐家、独孤家、萧家、杨家等帝国巨擘,只能选择隐忍蛰伏,纷纷约束族人,紧闭门户,潜心修行,期待下一次的崛起。
这也是世家自保之策。
随着军队跟朝廷大员一一调整到位,乾元登基的时机也日渐成熟,开始不断有官员上奏,请求乾元登基。
在乾元的“再三推辞”之下,朝野上下形成百官请愿之架势,经过又一轮朝议之后,终于决定,将登基大典定在八月初一。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朝廷上下都将为筹备大典而忙碌。
…………
六月十五日,
摄政王乾元宣布,正式解散南疆都护府。
都护府六司衙门上千名大小官吏,除了少数上调朝廷之外,大部分都将被分流至帝国各郡县任职。
分流重点,就是北岳、太华、西皇、昆吾、姑射、东海以及会稽七郡。
出身六司衙门的官吏,不仅是乾元的亲信嫡系,而且熟悉都护府新政,将这样一批官吏分流至地方郡县,正是乾元掌控、影响帝国的重要一步。
此为“以新换旧”之策。
…………
神都,长孙府。
随着乾元上位,长孙家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骤然成为神都最炙手可热的世家,一时风光无限,送礼者络绎不绝。
入夜,
用过晚膳之后,长孙云夫妇在屋内叙话。
就在方才,奉旨进京,已经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的长孙家大公子长孙冲,回家拜见,颇有一种衣锦还乡的味道。
也就难怪沈夫人脸上喜意盎然。
长孙一门,父子同朝为官,一尚书,一侍郎,这是何等显赫之事。
相比沈夫人的喜悦,长孙云却是眉头紧锁,似乎有着什么心事。
“老爷在想什么呢?”沈夫人问。
长孙云抬头看了夫人一眼,似乎终于下定决心,缓缓说道:“明天我准备向朝廷请辞,回家颐养天年。”
“辞官?老爷,我没听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