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亡。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

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

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指向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

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

旌旗,夜戰多鼓金。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

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

,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

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故用兵:高陵勿向,

餌兵勿食,窮寇勿迫,銳卒勿攻;背丘勿迎,佯北勿從,圍師遺闕,歸師勿遏,此用眾之

法也。

〈九變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衢地合交,覆地無舍,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

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

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故務可伸;雜於害,故患可解也。是故,屈

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

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潔廉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

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降無登:此處山之軍也。敵若絕水,必遠水;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無附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

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交軍斥澤之中,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

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陸上之軍也。凡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

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是謂必勝,軍無百疾。陵丘隄防,處其陽

,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絕澗遇:天井、

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

有險阻、草莽、葭葦、小林、翳澮,可伏匿者,謹復索之,姦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利也。眾樹動者,

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

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採樵者也;少而往來者,營軍者也。辭卑而備益者,進也;辭

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陣兵者,期也;

半進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役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

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

無糧也;軍無懸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言人者,失其眾者也;數賞者

,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

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兵非多益,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專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合之

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

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

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曰:敵無備

,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

曰: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

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

敵先居之,勿從也,引而去之。遠形曰: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

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

,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

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

亂。將不


状态提示:三十六计--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