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大宋第一太子>第279章 哥们你也是穿越的?

赵旭的问题就是你说你对现在的科举改革是比较满意的,那么是你满意在什么地方。

你不能只是嘴上说满意而有说不出来什么像样的理由吧,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你这个人还真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赵旭听到他刚才听到他说了一下这个改革还是不错的,还说这样的科考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于是赵旭才有此一问的。

“兄台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就先说这个考试的体系吧就十分的合理了。”

杨砺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直接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再说现在风气也是很开放的,也没说不让平常的人议论朝廷的得失,这也是宋朝文风盛行的一个原因。

你要想议论朝廷的什么大事,一定要识字这是最起码的吧,再者你识字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吧。

综合起来那些学子有了天然的优势,特别是他们进入到了官场之后,就更加的促进了大宋朝文人的发展。

“以前我们的科举就是一门定终身也就是说只要考一门就注定了你的一生,也就是说如果你这一次没有能够得到考官的青睐的话,就以为着你还要去等上几年才有机会去参加这次的大考。”

杨砺缓缓的说道,他说的也是实情,宋朝的科举也是程序也是跟前代的差不多了。

也是有乡试和省试,并且在前面发布科举考试的相关规则的时候明确的规定了三年一次大考的规定。

当然现在还没有出现后来的殿试,赵旭也是没有特意的改变这一些。

赵匡胤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殿试,一定是要出了什么事情,人们才能对殿试重视。

如果现在赵旭提出来殿试虽然赵匡胤也知道这其中的好处,不过也不一定会很是重视起来的。

所以赵旭等着需要的时候在去给赵匡胤提出来这事情,这样也会可能形成定制。

也有利于这些学子能够真正的被皇帝所掌握,成为真正的皇帝的门生,天子门生。

对皇帝是无比的忠诚,所以赵旭有信心以后一定会实现的,这一点他丝毫的不担心。

“哦,杨兄你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这三年一次大考是应该的,毕竟一篇文章确实是能够看出你的文采,这样录取人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赵旭故作疑惑的问道,这不是他糊涂了,他是要看看这个杨砺到底是怎么想的。

再说了赵旭当初想改革这个科举的时候,就是反对一切都是要以一篇文章就定下你到底是不是能做官。

他又岂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弊端呢,杨砺既然这样说想必也是觉得这其中有神不妥之处。

这个时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大胆的怀疑到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妥之处的。

“赵兄,我辈读书人自然是要以科举进入仕途了,在下自然也是不例外,可是在下总是觉得这只考文采始终不妥。”

“杨兄,你也别在下在下的称呼自己了,你要是不嫌弃我们就以兄弟称呼如何?”赵旭试探性的问道。

他也听烦了,杨砺跟他说话的时候老是一口一个在下,他还是很欣赏这个人的。

“啊,我求之不得,我今年二十有一,你不知道赵兄你?”

“什么巧了,今年我也是二十又一,但是我的生辰是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赵旭随即连自己的生辰日期也说了出来。

最后还是赵旭因为比杨砺打了几个月成为了大哥,不一会两人就大哥贤弟的叫了起来。

“大哥刚才小弟说了不能光凭一篇文章断定一个人是不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你想想看,读书再多也只能是说明他多先贤们的思想了解的多。”

“可是了解并不一定是理解呀,再说先贤们在著这些书的时候,并不能考虑到现在的情况,他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写照。”

“也就是说书中的道理很适合当时,但是不一定能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文章做得好只能说明比学的好,能不能呢过治理好国家是另外一回事。”

赵旭内心十分的震撼,这个人倒是和自己的思想十分的接近,自己可是后世的人,知道这些弊端也是前面已经发生过了。

而现在他却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却能有如此的见解实为难能可贵。

赵旭内心虽然激动也是没有做出来什么评论,只是让他继续说下去。

“大哥小弟再说说下面的考察刑律和大局观念就更加的是一项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举措,我不知道是谁想朝廷提的这一项建议,但是我绝对可以肯定此人一定是大才,而且是宰相之才。”

赵旭在一旁配合道:

“贤弟,这个刑律也是那些大人们学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这些呢?”

赵旭说的这个情况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实情,你看看历朝历代的那个文人入世之前是精通刑律的。

那些都是他们被授予官职之后,治理地方才慢慢的熟悉起来的或者是硬生生的背下来的。

能不能活用就是另一回事了,总之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当官之后才知道熟悉刑律的。

“大哥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想不明白吗,如果科举考刑律那么我们这些读书人都是要熟读刑律的,不仅如此也要会根据刑律判定一个案件。”

“圣旨上不是说的清清楚楚吗,我们的试题其中就有这么一项就是判定以前的案件,这就是考察我们对刑律的熟悉运


状态提示:第279章 哥们你也是穿越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