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柄落到了燕王手中,李景隆哪敢有异议。逃回阵中,李景隆不仅是顾不得集结自己的军队,甚至都不通知大家一声,便带着一支军队立即开始仓皇南逃,一直逃到德州,才停下了脚步。
于是乎,在燕王朱棣的策划导演之下,在李景隆的鼎立配合之下,燕王的军队取得了郑村坝之战的大胜,李景隆毫无节操地独自逃命。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中是这么记录此次作战的结果的:景隆屡大败,奔德州,诸军皆溃。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中又是这么记录此次作战的结果的:诸军始闻景隆走,乃弃兵粮,晨夜南奔,景隆遂还德州。
只是史学家们并不知道,李景隆抛弃大部队,自个儿先逃到了德州,他也是有自己的苦衷的呀!以至于后来李景隆还有好多蹩脚的演出,让我们觉得太业余,这都是有原因的呀!唉!理解万岁!
李景隆战败的消息传到应天,朝中立即有人向建文帝提出建议,李景隆根本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还是早日换帅为妙。
面对这种要求换帅的声音,黄子澄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因为李景隆当初可是他推荐的,这个时候,他必须力保李景隆。生死事小,面子事大。
其实这个情况,远在北平的朱棣也替他考虑到了。收拾完李景隆遗留在北平周边的残部之后,朱棣立即让马和派人去应天,告诉宫中的李兴、王安、马靖等人,一定要在小皇帝身边多多吹风,一定要保住李景隆的帅位。
嘿嘿!这种对手派人替自己保帅位的事情,还真是史上罕见。
有了黄子澄的坚持,有了朱棣的良苦用心,李景隆终于是有惊无险地保住了帅位。
帮李景隆保住帅位之后,朱棣立即派人给建文帝上了一道奏折。朱棣在这道奏折上不仅是盖上了自己燕王的大印,还“请求”宁王朱权也盖上了宁王的大印。
朱棣在奏折里告诉建文帝,他并不是有心要起兵,实在是由于皇上受到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奸佞小人的挑拨,才导致他们君臣关系紧张。他与宁王本打算继续带兵南下,但考虑到战火一起,百姓必遭涂炭。如果皇上能罢免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奸佞小人的官,他和宁王愿意就此事与皇上和解。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燕王上的这道奏折,这是一道绵里藏针、并带着无数后招的奏折。
当时的情形是李景隆刚刚在郑村坝惨败,李景隆退守德州,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防御燕王和宁王的虎狼之师。如果燕王和宁王真的率兵南下,建文帝十分担心李景隆会在德州再次惨败。
于是,建文帝跟自己的叔叔朱棣耍了个小花招。那便是下了道圣旨,免去了齐泰、黄子澄二人的职务。但齐泰、黄子澄二人仍然天天陪侍建文帝左右,参与机务。
在建文帝看来,自己实在是下了一步妙棋。圣旨一出,燕王、宁王就不得再派兵南下,否则就是背了理。如此一来,就给德州的李景隆调集军队,以备来年再战,赢得了充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