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核墟城市>正文第一篇《黑暗地铁》第三章 一把左轮

?铁皮屋子门外,巡逻的民兵战士吹响了哨子。网

这是提醒第一班车的人们和民兵新兵们,要预备上车了。

陆君不觉得看了整整一夜的父亲笔记。

这厚达70多页的笔记是父亲这15年来的许多经历,更多的是父亲战场和野外生存作战的经验记载。

从外人的眼里来看,父亲的笔记比先前铁蛋哥的笔记更有实用价值,不过铁蛋哥的笔记记载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人的小故事,虽然许多并不太真实,可是也是十分有乐趣的东西。

陆君收起电筒,这是可以充电的军用电筒,只要有普通的电源,就可以充电,在地下城市,这类电池随处都可以买到,何况父亲给他的还有4快超大容量的备用电池。

陆君不敢耽搁,立刻起身收拾行囊,把床地下的那个铁皮盒子中的东西都放进军用背包里,父亲给的东西也都分开包裹好装了进去,不过父亲生日送的小折刀却是插进了右边深筒的军靴里。

此刻地下铁世界的灯光照进破裂的门缝。

陆君打开了最后的那个沉重的小木匣子。

匣子中居然是一把纳甘ml895转轮手枪,这是把簇新的手枪,而且小盒子里还有40发7.62毫米子弹。

这可能就是父亲陆容光送给儿子成年的礼物了。

这枪是俄罗斯军官使用的配枪,不过早在很久以前就停产,并且退出了俄国军队。这把新枪看来是某个高官的后裔收藏品,从枪和子弹的程度来看,绝对是保险柜的物品。

陆君不能此刻就配戴在军用皮带上,而且目前还没有转轮枪的枪套,不过小心的放进上衣口袋中还是足可以掩饰的。

宽大的军装内衣袋刚好能装一个小酒壶,容下这把精致的手枪也是正好,子弹留下6发放进上衣的外衣袋中,木盒子此刻装着先前的钱袋,其余的东西都随着小木盒子,一起装进了行军背囊。

陆君回身把早捆扎好的30本军事书籍也带上,还不到10斤重,何况一路是坐地铁去武汉。

向东185公里就是核心车站,武汉站了。

下车就有军车接送,所以带的东西并不多。

墙壁上的枪械拆卸分解图,陆君这几年早看得烂熟于心,华夏地图也是闭着眼都能知道是什么样子。所以他毫不留恋这简陋而破烂的小屋中的一切,背好背包,提着麻布包裹好的书,穿着父亲的一件军大衣就出了门。

门外是新招募的民兵们正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告别。这些16到17岁的男女青年都是在这里出生的,随着陆君一起长大的地铁儿童。

铁皮屋外狭窄的过道此刻挤满了人。

不过这不影响陆君一路大步流星的走去。

作为他,是向着母亲的方向去的,或许父亲在他到达时,已经回了武汉的联军总部。

对父亲能否生存,他从来不带着怀疑,外人看来他是没有父亲,而母亲是几乎没有的事实,可是作为陆君来想,作为军人的儿子原本就是这样。

这个小城镇地下铁生活的人不到300人了,而且此刻还有160多青壮年人要分批去大城市武汉。

于是剩下的人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多余的食物来源提供活下去的希望。

而且这个站里,驻扎的连队还不到60人的战士也可以抽调一半精壮去大城市服役,这个没有什么僵尸和异形生物肆掠的城市原本就没有多大的危险存在。

此刻唯一的威胁就是没有更多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肥皂早在3年前就开始短缺了。更不用说牙膏和洗发水。

就连生活用盐和醋都开始向大城市购买。能换东西的物品,基本上都拿去大城市换了,基本上这里是在没有任何可以换的东西存在。

与其留在这里等死,不如去大城市找寻一片希望。

前20年,大城市是不容许外来人口涌入的,但是20年过去,或许死去的人更多,需要新的战士来补充兵员,对于附近城市的流动人口开始一年比一年的松懈下来,何况这几年,出现的大量变异怪物和潮水般流动的僵尸群,大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口。

核战前,许多的战备物资都转移到大城市的附近地区,核战后几年,各地城市的武装派系开始为未来的生存发动了彼此的格斗和战争,于是大城市为核心的抢夺物资形成一个个了新的战场。

以大城市地下铁仓库为主要物资储存点的战略开启了5年,此后基本上所有的民用,军用和生产用物资都高度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积聚起来。

箱装、罐装和袋装的食物都被军事化管制起来。

食物配给制也在各个人类群居之地开始推行。

为了应对更长久的地下生存,之前就研发的地下生物系统也开启,人类可以不需要光源,在黑暗的地下产生光能,来种植一些食用的植物和瓜果,培植菌类肉食品和腐烂木头上能生长的昆虫蛋白。

人们在地表生存了几千年后,被迫又进入了黑暗巅峰地下世界。在复杂的地下管道和隧道,地铁和涵洞中生存。像老鼠般的寻求未来的生存之路。

核战过去20多年,地下军事补给仓库的备用粮食看来还有许多的存余。

人类在近代对于食品的保鲜和收藏是十分有经验的,而且更懂得营养。

事实上,从太空看下来,地球的表面23年里满是核战后的核灰尘,终年看不见一缕阳光,所以科学家预言22年后,能看见首次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的说法,如同一声闷屁,响过后没有任何


状态提示:正文第一篇《黑暗地铁》第三章 一把左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