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是上朝的时间。
天子坐金殿,百官立明堂。
静。
不同于以往的吵吵闹闹,互不相让,今日的太极殿,太过平静。
因为无论是内阁重臣,六部官员,还是司马青叶,都心中明白,今日廷议的结果,可以决定玄朝未来的命运,甚至是整个中原的形势。
首先打破宁静的,是如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俞吉。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危急存亡之时,又怎会真的无事?
但是俞吉的这句例行公事,却拉开了这场决定历史的廷议的序幕。
“臣兵部尚书石星有事启奏!”
司马青叶早已心中有数,手微微一抬:“石尚书请说。”
石星站定太极殿正中央,他的声音在整个太极殿中回响:“启奏陛下,边关军情急报,北朝天枢,天璇,开阳,摇光四星之军,共计十二万,分东,西两路集结于我玄朝边境,大有倾全国之力南下之意,边关形势已然万分危急。”
石星说完,兵部左侍郎宋昌亦随后站出,接着石尚书的话说道:“启奏陛下,玄北交界,以西路北关与东路蓝关最为紧要。此二关为南都门户,此二关若失,南都将无险可守。然而如今,北境除了日常驻军各五千以外,便只有琅琊侯的五万山阴军驻守,兵力不足。微臣以为,力分而弱,而两关之中,又以北关为重,故可令琅琊侯携五万山阴军全力协防北关,朝廷另行指派兵马,防卫蓝关。”
司马青叶点了点头,深以为然,这个结果也是前夜他与李舒谋达成的共识。
现在,只缺一个统兵之人。
司马青叶站了起来,环视百官:“宋卿所言,甚合朕意。朕打算,抽调全国各处的部分屯田军,会同南都玄机营,共赴蓝关,以御外敌。只是不知,朝中何人可以为帅?”
所谓玄机营,乃是司马青叶登位之后,在柳枫桥的建议下,集合“风林火山”四大军势所擅长的战法战技而建立的一支只听命于皇帝的机动部队。这支部队虽然只有区区一万人,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司马青叶话音虽落,满朝文武却只是窃窃私语,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
李舒谋见状,当即站了出来:“陛下,微臣想保举一人。”
“不知李相,想要举荐何人?”
“江浙总督李涛。”
李舒谋话音方落,朝堂之中立时一片哗然。
只因李舒谋所荐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
“哼,这抢功也不是这么抢的啊。”
“诶,谁知道是抢功还是送死呢?”
“他太年轻了!做个总督已是勉强,如何做得三军统帅?”
“好了!”
司马青叶打断了百官的议论,朝堂又顿时恢复了安静。
“去年苏县赈灾,李涛力挽狂澜,在朕到来之前,成功压制住了局面。北关之战,濮阳将军不听逆贼之言,不愿退兵,逆贼要在三军阵前斩将夺帅,也是李涛及时救下了他的性命,保全了濮阳军。其智其勇,其忠其义,依朕看来,都足以担当大任。”
司马青叶顿了顿,环视整个太极殿,缓缓说道:“不知百官之中,还有谁有异议?”
皇上说的话,自然不会有异议。
司马青叶这话,看似是询问百官意见,其实就是乾纲独断。百官刚刚虽然议论纷纷,但听到皇上这么说,却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更何况,那些议论的人,要么不会打仗,要么不想去送死。让他们站出来领兵打仗是不行的,唯一的本事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关于这一点,司马青叶自是心中有数。所以他以为,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事情也就这么定下了,正要下圣旨,却听到百官之中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臣有异议。”
实际上,就在刚刚李舒谋站出来举荐李涛的同时,在百官的最末,也有一个人想要站出来。
但是当他看到李舒谋站出来的时候,却又默默地退了回去。
他不是退缩,而是想先静观其变。
而当他听到李舒谋举荐李涛的时候,他知道,他应该站出来了。
无论是司马青叶,还是李舒谋,还是朝堂之上其他的文武百官,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了声音的来源。
终于,他们看到了那张剑眉星目的俊朗面孔。
有的人不解,有的人惋惜,但大多数的人都直截了当地用自己的表情表明了态度——嘲笑。
这个人,就是去年的状元,现任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的薛灵筠。
这个人的出现,对司马青叶来说有些意外。
他的眼睛不禁瞄向了姚咏。
姚咏看到司马青叶瞪了自己一眼,心知皇上是在问责自己。
薛灵筠出自崇川学府,姚咏曾在崇川学府任祭酒。
司马青叶这个眼神的意思是,你是他的座主,他说什么,做什么,自然都是你指使的,你这是想干什么?
难道姚咏想要军权?
司马青叶虽然不喜权术,却并非不懂权术。
自古以来,这样的行为,与这样的动机,是完全配得上的。
然而,姚咏无辜的眼神却让司马青叶大感意外。
也就是说,薛灵筠这个时候站出来,完全是他个人的行为。
既然如此,司马青叶决定,顺水推舟。
“哦?不知薛卿有什么高见?”
所谓“高见”,司马青叶多少有点警告的意味。
可是面对皇上的警告,薛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