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佣兵的战争>六百五十八章 实至名归

高扬先是对统计出的战果不屑一顾,紧接着是对于吉哈德的说法不屑一顾,虽然吉哈德说的战绩是他自己的,而吉哈德所崇拜的对象也正是他本人。

不过,在短暂的强烈质疑之后,高扬只是静下心来一想,想到自己 发射的子弹数量之后,高扬心里却是悚然一惊。

高扬可是打了足足四百多发子弹的,按照他的命中率,好像,似乎,可能,毙敌三百的这个数字确实是太保守了……

高扬自己一盘算,觉得他如果把击毙和击伤都算上的话,四百人这个数量,好像才比较合适……

太过于吃惊,愣神的张大了嘴巴,高扬在吉哈德面前摆出了一副自己被自己吓到的痴呆像。

就算是击毙三百人,只是在一场战斗中,只是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这个数字,太惊人了些。

公认的第一狙击手白死神西蒙.海耶才打死了542个人了。

如果说苏芬战争年代已经太久远,那么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也能说明些问题。

2013年2月2日,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王牌狙击手克里斯.凯尔在德克萨斯的射击场被人射杀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高扬都听说了。

克里斯.凯尔有十年的狙击经验,四次进入伊拉克作战,然后,他一共射杀了255人,其中一次是在1930米外射杀了一个火箭筒手。

海军陆战队的王牌狙击手十年射杀255个人,高扬一个小时打死了起码三百多,这事儿怎么说。

高扬自己开始觉得自己确实干下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不管别人信不信,他是奇迹的创造者,当然知道这一切虽然看似不可能,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高扬开始有些飘飘然了,不过,在拿自己和那些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传奇狙击手比较了一会儿之后,高扬很是遗憾的发现。他的记录,好像含金量不足。

芬兰人西蒙.海耶是狙击手的传奇,他使用莫辛纳干步枪射杀了542个人,为什么西蒙.海耶为成为公认的狙击手之王?是因为他的战绩有极高的含金量。

苏芬战争中。苏联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有大兵团,有重炮,有大量的飞机,西蒙.海耶射杀一个苏军士兵。就会招致无数的子弹,甚至于炮火打击,所以西蒙.海耶是在打一枪就得跑的局面下射杀了542个人。

德军的第一狙击手,马迪亚斯.海岑诺尔有记录可查的射杀记录是345个人,高扬的半个老师费多尔,也有射杀113个人的战绩,是个实实在在的王牌狙击手了。

很多人质疑马迪亚斯.海岑诺尔的战绩,不是因为夸大了,而是因为数据比真实数字少太多,因为德国人的战绩统计方式有些特别。他们只计算防守作战中的狙杀记录,而进攻作战中,或者狙击手身边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证明狙击手的射击成果时,不管打死多少人,也根本不会算在狙击手的射杀记录内。

所以马迪亚斯的真实战绩肯定比345个人多很多才对,还有费多尔也是一样,他们的真实数字肯定比记录中高很多,高上一倍甚至两倍也很有可能,因为前期德国可基本上都处于攻势的。

二战中狙击手取得的战绩之所以被人们认可,是因为他们的环境。不管是德国人,苏联人,还是美国人,狙击手开上一枪。就会招来步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一切能用上的手段都会给用上,所以狙击手的生存环境可称不上好。

至于现代,高扬要是敢对一队美国大兵开枪,基本上的流程应该是高扬能开上一枪到两枪,最多打上三枪。他的目标就会躲起来,然后呼叫支援,地面支援空中支援一起来,什么火箭弹甚至激光制导不要钱一样的往下招呼,直到把他藏身的地方彻底炸平拉倒。

事实上,美国大兵扔炸弹也确实不用花钱,军费是国家掏,小命是自己的,所以他们非常不介意用价值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美元的导弹只是为了炸死区区一个狙击手。

要是高扬把作战对象换成俄国人的话,结果也差不多,俄国不想美国拥有那么强的空中力量,但俄国可是大炮兵主义,发现狙击手,就等着挨炮轰吧,什么机关炮迫击炮榴弹炮不要钱的往脑袋上招呼,还都是大口径,什么60毫米的小炮根本拿不出手。

事实上,老毛子打炮弹也确实不用花钱,他们恨不得把五十年代生产的炮弹多消耗一些,俄国人没钱销毁过期的炮弹,打掉是个更好的选择。

至于华夏,和美国俄罗斯也差不多,事实上全世界只要是差不多点的军队,对于狙击手的态度都一样,调来任何能用的重武器,把狙击手有可能藏身的地方彻底轰平。

高扬打死的要不是叙利亚的叛军,而是美国大兵或者俄国毛子,那他的战绩就不是奇迹了,是神迹,不,上帝亲自来也办不到。

那些来自isi.s阵线的叛军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怎么打都不怕,他们就开始的时候用了两门小炮,动用了汽车诈弹,另外就是火箭筒,而且这些火力被打掉之后,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机枪连个稍微射程远点儿的武器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往高扬枪口上碰,除了送死没别的解释了。

要不是叛军主动往枪口上送,高扬能打死30个人就不错了,子弹又不会拐弯儿,人要是躲在掩体里高扬怎么打?

能被高扬一个人打死几百号人,那些叛军也算人才了,就算是放一千头猪在高扬面前,高扬也不可能一气儿打死三百头,一开枪猪还知道跑远一


状态提示:六百五十八章 实至名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