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文心雕龙新译>第十五章 谐与隐的价值
和建立奇功,但更像是诡计多端、勾心斗角和雕虫小技。所以像这样一些“讔”语,与貌似为了取笑逗乐的“谐”辞,其实互为表里,如出一辙而已。

汉代有一部专门的《隐书》,共计十八篇。刘歆和班固在编辑目录学时,曾把他们放在赋的最后面。姬周时期,楚庄王和齐威王钟爱隐喻。西汉的东方朔更是这方面的专家里手,但东方朔的辞令过于荒诞不经,无益于拨乱反正和殊途同归的文艺宗旨。自曹魏以后,像倡优弄臣明显遭宫廷上下的反感,于是士大夫阶层便把谐语隐辞引领到谜语的轨道上去了。

何为谜呢?“谜”就是故意含糊其辞,使人疑惑不解。至于如何设置的谜局,他们无论在题目内容的文字措辞上动手脚,还是在表现事物的性质品格中设圈套,总之都一概绞尽脑汁而故弄玄虚,不过是凭借浅显知识来炫耀文采华丽,借此试图达到谜面曲折而谜底中正,并且谋求实现谜面闪烁其词而谜底准确无误的最佳效果。譬如荀卿的《蚕赋》,谜语体例已露端倪;曹丕、曹植弟兄,谜语精练而行文周密;曹髦图像品物尽管波及广泛,但过于纤细乖巧且离题甚远。

纵观古今,无论隐语还是谜语,唯追求义理周全,才是根本要务,而不能像逗孩子玩耍的游戏一样,只为了博得拍腿鼓掌,从而一笑了之的风趣滑稽吧。所以说,探究文章体例中谐辞隐语的格式要求,亦如同诸子九流十家中的小说一样,不过都是稗官采风的对象,借以体察民情志趣,进而指导立国民政而已。作为从事文学艺术的作家或作者,如果一味效仿这些东西,那就真成了淳于髡、东方朔的高徒和优旃、优孟的至交了吧。

总而言之:谐语隐辞,古即有之;转危为安,经典入籍。丝麻金贵,稗草价值;各取所用,短长皆宜。讽谏美赞无定式,恰到好处是常理;喜怒笑骂见文章,是非得失看做人。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谐与隐的价值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