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放牧(第二更)
八个农垦师在河套地区实行军屯,半民半军,打仗之时就能拉起一支最少五万人的屯田军,这也是吕布鼓励军屯的目的之一。至于当地的南匈奴人,愿意屯田的留下,不愿意的迁走。
因为河套地区荒废已久,之前兴修的秦渠、汉渠、光禄渠、汉延渠不是年久失修,就是位置偏远,所以根据沮授的建议,吕布将没有分发出去的鲜卑奴隶中的男人都派去河套地区,兴修水利,建造沟渠,人力不足的从军屯的平民中招募。
修建沟渠之事,根据沮授的建议,由贾逵来负责,他之前有过兴修水利方面的经验。
鲜卑奴隶中的女人,没有奖赏出去的也不能闲着,可以帮助放牧,或者学习织布、种田、养蚕等等,总之用吕布的话说就是每个奴隶都需要劳动来换取食物,我们不养闲人。
吕布任命沮授为军屯总管兼朔方郡太守,统一管理屯田军政事务,贾逵、温恢辅助他。至此屯田这一块工作算是大功告成。
接下来就是吕布当初就在筹划的集体放牧,这项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屯田。毕竟屯田是在后方,相对安全的多,放牧则直接在各郡边境,甚至深入草原才可以,都在长城以北,再也没有长城的屏障,直接与草原各族接壤。
愿意接受放牧挑战的汉军将士并没有想象的多,最后只有两千人选择了集体放牧,用自己的军功换取了牛羊、马匹和男女奴隶,军方赠送粮食和帐篷等生活必需品。
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留在军队,这一部分大多数都是军功不够高,即使去放牧,也没有多少牛羊马匹和奴隶,还不如留在军中,将军功继续积累,以后立下更多军功的时候再来兑换,更合适。
选择集体放牧的这两千人,吕布将他们变成了一个放牧骑兵旅,两个团,每团一千人,每个营三百多人,每个连队一百多人。
原先是打算以排为单位建立定居点的,可是由于乌桓人和匈奴人选择和汉军一起放牧的人数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即使又从南匈奴人的部落中,招募了一些人,也只能凑成每个汉军将士带领五个匈奴仆从。
如果还是以排为单位的话,一个定居点人有点少,力量有些单薄,最终还是以连为单位,建立定居点,划分牧场范围。
同时也有一些汉人平民,不喜欢种田的,或者破落的马户、军户,也选择了参加集体放牧,他们都与军方签署文书和契约。
他们从军方租借牛、羊、马匹、帐篷、粮食等,先赊账,等到有能力偿还的时候,可以上缴他们的牲畜、皮毛、甚至是矿产,都可以积累积分,除了还账,也可以用来购买东西,或者缴纳赋税,当然第一年是免除赋税的。
放牧的部队自然也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年冬天和夏天都有例行的军训,这样将来有必要的时候,也能拉起一支骑兵大军。
登记报名想要参与集体放牧的平民百姓有六千多户,他们被平均分配到各连队去了。
选择放牧的百姓明显少于屯田的,主要还是因为第一,汉人本来就是种田的多,会放牧的少;第二,到草原上放牧有风险,有可能遭遇草原民族的袭击。
加强安全措施和提前展开情报搜集,是吕布对保护所有游牧的汉人提出的要求,连队定居点彼此之间,一定要在烽火讯号的视力范围内,实在距离太远的也要在中间位置设立专人值守的烽火台。
各团营直到连队,上级和下级要保持联系,上级单位每日都要派人到下级单位巡察,确认安全,最迟不可超过三日。团部饲养信鸽,和旅部以及后方保持日常联系和信息传递。
另外,吕布还决定骑兵师以及匈奴仆从军,将不定期的以旅为单位,进行实战演练,与草原各族交战,既能练兵又能威慑敌人。
放牧部队的总负责人,吕布最终选择了方悦,方悦比较稳重,又有丰富经验,足以胜任,曹性和张杨任副将,辅佐方悦。
屯田和放牧这两项主要工作安排妥当之后,吕布终于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部队重组上。贾诩和高顺已经将各支部队的具体编成,各级主官的任命整理成文件,送给吕布审批。
首先是新成立的荣誉第一师,师长由高顺兼任,下辖两个步兵旅。近卫第一步兵旅的旅长是成廉,成廉在凉城之战中,血战受伤,一只耳朵被鲜卑人的弓箭射掉了。
近卫第二步兵旅的旅长是管亥,他没有受伤,是吕布将他从骑兵部队调来的。每个旅满编四千五百人,正式进行新式新兵训练。
各个连队同样配置书记官,而且这些人受伤之时都立过军功,有的人军功已经可以去放牧了,可是他们听说这支新成立的荣誉部队,是吕布打算重点培养的王牌部队,比陷阵营还要厉害,以后打仗的机会少不了,跟着吕布还能打不了胜仗?
军功没人嫌多,而且不想当将军的兵士根本没有吧。十级军功就可以晋升军官了,这也是不小的诱惑和激励。
荣一师的许多军官是从陷阵营来的,也有一些是从立功的兵士之中晋升的,新军官都将参加军官学校第一期的学习培训。
然后是陷阵营,陷阵营已经变成了一个代称,吕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不过作为番号还是挺别扭的,吕布已经决定将陷阵营作为一支部队的荣誉称号,就像荡寇骑一样。
正式番号为并州军第一步兵师,师长由徐晃担任,徐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