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丫和周海的亲事定在秋收后。农村人办事,都喜欢在秋天,秋收后,一来有时间,二来刚收了粮手上也宽松些。

有了嫁大丫的经验,办起二丫的事来,罗兰轻松多了。嫁妆方面,二丫是个有主意的,除了现成的铺子和买来那家外人,其他的都是二丫自己张罗的。

买的那家人姓米,小姑娘十岁,直接叫了米丫,她爹娘就称作米叔米婶。罗兰观察了这家人,小姑娘聪明活泼,米叔米婶都是老实人,干活勤快不多话。这家人跟着二丫过去,罗兰也放心。

其他嫁妆,除了按规矩必需得有的吉祥物件,比如说“百子千孙帐”、“子孙桶”之类的,二丫都置成良田和衣料。首饰只备了成亲当天戴的一套,还是银的。

“那些首饰又不能吃又不能穿的,多了没用。”

罗兰不管她,只要婆家和周海不说什么,罗兰都让二丫做主。

喜宴过后,王嫂子没回陪着罗兰聊天。

王嫂子在镇上开了个绣坊,和别家卖绣为主不同,王嫂子的绣坊主要以教绣娘和卖花样为主。王嫂子对男人死了心,也注意保养了。年纪外费力,便想了这么一招。这个教和教大丫不一样。教大丫是费了心当了女儿来教。

绣房里的绣娘是花钱来学的。有自个儿找来的,有主人家送来的。不管怎么来的,一律按三十两银子学三个月,学多学少看各人的悟性。若是要吃住在绣坊,银子另算。

王嫂子工夫了得,远近的出了名的。消息灵通的,早早的打发了人来报名。大户人家送了自家针线房的人来,别的绣坊的送了店里机灵的绣娘来,还有两三个是自己出钱来的学的。镇上玲珑阁的林掌柜最早得到消息,早早派了两个自家的绣娘来。

钱氏得了消息后,还专门跑来跟王嫂子说:“姐姐难道没听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么?怎可如此大收徒弟?”

“看钱妹妹急的,我又不是收徒弟,不过是收钱教几个罢了,跟那私塾的夫子差不多的。”

“怎么是差不多呢?人夫子教了学生,学问还在夫子肚子里。学生学了当了官,夫子只有好名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费自然越来越多。姐姐这手艺不一样,教了人,大家都会了,你的绣活儿,又卖给谁去?”

王嫂子看钱氏真的急了,虽然其中怕多是担心自己店里的生意吧。就认真的给钱氏算起帐来:“如今我年纪大了,绣一幅好的得大半年的工夫,好的不过几百两银子。教绣娘,一个绣娘教三个月就是三十两,一次可以教二十人,就是六百两了。可不比天天埋头苦绣轻松。”

王嫂子喝了口水又接着说:“至于妹妹说的,我们的绣活儿没处卖,妹妹更不用担心了。这些绣娘学三个月,不过学个皮毛,重要的还是回去之后勤加练习和琢磨,没个两三年,是达到姐姐这个水平的。我和李二嫂子说好了,她的花样子单独留些给我。凭我的手艺和李二嫂子的花样,还愁没人要?”

钱氏还是有些担心,再一想,王嫂子说得对。王嫂子一年半载的绣一幅,加上大丫的,一年也就两三幅,凭王嫂子的名气,总是卖得出去的。遂不再多劝,和王嫂子闲聊几句便走了。

王嫂子的绣坊顺利开张了,王嫂子和大丫在绣坊里教人,她的大儿子就管着里外杂事。闲的时候,王嫂子就和罗兰研究新的针法和花样。罗兰还想着制些新的染料,可惜没这方面的储备知识,还在摸索中。

王嫂子也没事,就和罗兰闲聊。

“兰妹子,锁娃大妹要成亲了,你知道不?”

罗兰想了下才想起,锁娃的大妹就是他后娘带过来那闺女。“我还不知道呢。说的什么人家啊?”

王嫂子说:“大丫不是在绣坊嘛,前几天他后娘到绣坊里给大丫送请帖。估计是看你们忙着二丫的事,就没给你说。再说,跟你们也没多大关系!说的是隔壁村的一户人家。绣坊里一个绣娘,和那家人一个村。说那家人条件不错,光良田就几十亩,家里长工帮佣都有。”

罗兰说:“那姑娘我见过几回,样子不错,她弟弟又中了举人,说户好人家也不难。”

“可不,她娘得意得很。那天是专门去办嫁妆的。听她娘那话,嫁妆不少。”

罗兰说:“估计是她亲爹给她留下的,锁娃他爹可不会给她准备多少嫁妆。又不是亲生的,后头有两个亲生的,还要供举人读书,可没多少钱。”

王嫂子很是赞同:“可不,而且前几年可没少折腾。也不晓得那姑娘这两年脾气改了没。听说那家人,人口挺多的。上头爷爷奶奶公公婆婆都在,兄弟三个,大妹说的是中间那个,还有个小姑子。那姑娘要是还折腾,嫁妆再多,兄弟再争气,那日子都不好过。”

罗兰听了笑笑,又提起一事:“管她日子好不好过的。我说,你家那位红豆姑娘,你是怎么个打算?”

红豆怀上了。红豆年轻,又拢得住男人,王嫂子又没给吃药那药的,要怀上容易得很。

王嫂子淡淡地说:“怀上就怀上了呗,还能怎么样?我以前在唐家的时候,见多了大妇收拾小妾通房的。能怀上的不易,怀上了平安生产更不易,生下来了能不能养活又是一说。本是拿针拈线的手,偏偏沾了血。日子过成啥味儿,只有大妇自己知道。我都当奶奶的人了,手里有钱,何苦做那缺德事,就当是给我儿孙积福!”

罗兰听了心里怪不是滋


状态提示:35.第三十五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