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三国英雄杀>第063章 壮士死节 求收藏,求推荐

于圭等近万人马乘坐数十艘战船沿着湘水南下,途中劫掠了一些临近湘水的乡里,从中截获了一些粮草充作军粮,另外又收集到一些民船和商船,财宝商品。

临近湘南之前,于圭想到了吕蒙白衣渡江之计,率领三百亲卫化作商旅以为先驱,到时候于圭率众奇袭湘南湘关,等到湘关生乱之后,埋伏在不远处芦苇丛中的关凤大军再一齐压上,一举夺下湘关。

于圭的计谋进展的非常顺利,湘南或许是因为孙刘签订湘水之盟后,三五年没有经历战事,因此也就疏于防备。

等到于圭等人动手之际,关上守将非但没有立刻下令开打,反而制止手下反抗,要上前来询问缘由,是否是双方起了冲突,若是因为小事,还能通过合法手段调节……

遇到这种奇葩情况,徐质自然是上去一斧子解决了对方。

剩下又有些类似临湘湘关的情况,副将突然跳了出来,指挥湘关守军收拾残局。

这次守关副将到不是历史上乱入的武将,而是几个籍籍无名之辈,不过也有些实力,以徐质目前的本事,一时间也只能抵挡对方两三人。

而这湘关副将却有四五名之多,一个个长得还挺相似的,看来是一家子出来的。

“此关必将被我军拿下,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于圭见大局虽然已经被己方掌控,但对方还有几员将领率领残兵负隅抵抗,对于圭麾下的亲卫、蛮人拥有一定的杀伤力,见到这种情况,于圭自然是全对方投降,有事好商量。

于圭对自己的手下们宝贝的很,死一个都会心疼,更别说是一场战役过后要损失数十数百名了。如今拿下湘南湘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如果能够及时止损自然是再好不过。

“瓯人死不投降!”敌军为首的一名将领开口怒吼,顺手又砍死了于圭的一名手下。

于圭是南方浙省人士,说起瓯人还确实有些了解。

从狭义上讲,瓯人就是出生、生活在瓯江流域的古人。瓯江主要流域在浙南、闽北地带,以三国来说就是吴郡和会稽交界地带。

相传春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就是瓯人。欧冶子是乌程瓯余山人,而乌程就是吴郡南部的一个县,三国吴国开创性的人物孙坚就被封为乌程侯。

于圭穿越之前现世,闽北的湛卢山和浙南的龙泉七星井,都还有着欧冶子铸剑的遗迹。

瓯人多能工巧匠,善冶金铸剑之法,又擅长击剑之技,因此瓯人被东吴政权所用,加入军队领兵作战也不足为奇。

此外,一般将瓯江流域的瓯人称作是东瓯,相对而言,那就还有西瓯。

广义上讲,瓯人是指在水泊边居住的人。另外,从字面上来讲,瓯以区声,区,为崎岖藏匿之所。从区之字,均以曲义。故凡山林险阻之地,均谓之瓯,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谓之瓯,因名其人为瓯人。

总体来说,瓯人就是依山傍水居住生活的人类,跟扬州的山越类似,但却也有所区分。

唐初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言:“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这也可以证明说,古代豫章郡生活着瓯人,而这些瓯人区别于吴郡、会稽郡的瓯人,被称作为西瓯。

长沙郡跟豫章郡相邻,据于圭推测,这群人不太可能是从扬州东边翻山越岭来到长沙的,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了,他们是豫章西瓯。

西瓯相对东瓯来说,本事平平,跟山越人其实更像,唯一的本事就是好勇斗狠了!只不过山越主要居住在深山里,而西瓯沿水生活。

“我谅你们是条汉子,现在若是放下武器,可免于一死,你们没必要为东吴做出如此牺牲,并为此付出生命!”于圭还在大军的保护之下,展开劝降工作,反正动动嘴皮子,又消耗不了多少力气,能让对方分心,也是好事。

“我甘新达!”

“甘平!”

“甘秦!”

“甘林!”

“甘齐!”

“誓死不降!”

然后一个个拔剑自刎,血洒湘关,看上去有些壮烈。

于圭有些不明白,这就是荆楚大地自古以来的最为珍视的荣耀吗?

据说从春秋战国开始,荆楚大地上一直都有战败自刎的习惯,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应该耳熟能详,而作为战败方的楚国将领成得臣、斗宜申因为战败,先后自杀。

成得臣杀身成仁,留的了美梦。而斗宜申因为是个大胖子,上吊自杀将绳子都给压断了,最后逃得一死,也是一桩趣闻。

至于秦灭楚国之战时,楚国大将项燕兵败自刎,以及楚汉之争,霸王乌江自刎,也是楚国战败后以死谢罪这样的传统的真实写照。

于圭也没想到,小小的湘关守将,荣誉感也会这么强,明明都不是汉人,居然会为孙权战败自刎。

对于圭来说,古代仁人义士对君主的忠贞之志真是难以想象。

这也就难怪水淹七军后,庞德被斩却能名扬千古,于禁传出投降的消息,就是遗臭万年……

这五名瓯人一死,湘关上的守军顿时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瞬间干瘪下去,毫无斗志,丢开武器投降。

没等关凤大军冲到关上,于圭用五六百将士就拿下了这座湘关。

打扫战场之时,于圭下令厚葬这五人,也算是对壮士的一种应有的尊重。

没等关凤上关,于圭就派人询问湘关守军俘虏


状态提示:第063章 壮士死节 求收藏,求推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