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御前会议形成了文官先说,武将后言的模式,今天也是如此,所以在黄子澄、齐泰发言时,徐辉祖、宋晟等人都只是静静听着,思索着,互相用目光示意着。
当然,这也是朱允炆有意为之:该不该打不是武将该考虑的事情,怎么打赢才是武将的本职工作。
练子宁对军略不熟悉,他所能说的都让黄子澄说了,所以此刻只能闭口不言。
最后,还是卓敬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黄大人和齐大人所言甚是,对于安南的挑衅,我朝必须作出回应,将陈天平送回安南即位。”
“对于这一点,臣以为不存在问题。”
“但是,陈天平入安南必然会引发与安南的战争,原因很简单,胡氏与陈氏已经不可并立,不是陈天平灭亡胡氏,就是胡氏剿灭陈天平,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
“所以微臣以为我大明必须做好与安南开战,彻底剿灭胡氏叛军的准备,但需要的粮草、兵员都不在少数,因为安南并不容易对付。”
“安南本是华夏故土,昔日秦始皇平定岭南,置桂林、象郡,象郡辖区为两广西部及安南全境,之后的两汉至唐,均为华夏领土,无可争议。”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二年,安南本地贵族吴权发动叛乱,自立为节度使,当时的南汉国发兵征讨,在白藤江惨败,之后南汉国无力再次征讨,吴权遂于两年之后自立于华夏之外。”
“之后的两宋、蒙元均无力收复安南,安南自立迄今已有四百余年。”
“两宋并没有征伐南汉的能力,蒙元前后共征伐了三次,只有第一次成功,但只获得了安南表面上的臣服,其余两次都失败了。”
“蒙元第一次征伐安南,发生在蒙元宪宗七年,当时蒙元采取对南宋采取大迂回策略,攻灭云南大理,从南方威胁南宋。”
“云南与安南近在咫尺,统兵大将兀良哈台遂勒令安南臣服。”
“当时安南正处于李氏衰弱,陈氏兴起之时,国王陈日煚拒绝臣服,兀良哈台遂引兵沿红河南下,大破安南军,安南恐惧,遂臣服蒙元。”
“但是安南只是表面的臣服,陈氏对蒙元要求其入朝、遣子为质、设立达鲁花赤、征调军粮等等要求全部采取婉拒,采取拖延战略,导致元世祖震怒。”
“在至元二十一年,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两次派遣其子脱欢征服安南,均遭惨败。”
“根据蒙元两次征讨安南的过程来看,安南拥兵不下于三十万,蒙元后两次征伐,每次兵力都在十万以上,却均遭惨败。”
“如今我大明国力虽强于蒙元,但也不可小觑安南,另外安南天气炎热潮湿,疟病丛生,昔日蒙元的大军因此而产生大量伤亡减员,所以不可不慎。”
随着卓敬的话,众人陷入了沉思,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皇帝朱允炆。
听到卓敬的分析,朱允炆心中赞叹,这个卓敬对军略确实比较擅长,虽然有纸上谈兵之嫌,但对于一个文官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朱允炆想了一下,抬手对练子宁道:“练爱卿,你有何高见啊?”
“回陛下,臣很赞同诸位大人的意见,护送陈天平势在必行,但必须谨慎行之。”
“嗯,如此甚好,”朱允炆满意的点点头,转头看向军机处的几位重臣,道:“朕也认为必须护送陈天平进入安南,但此事非同小可,军机处的诸位将军,对此有何看法啊?”
徐辉祖、宋晟、吴高等人对视一眼,最后由本月轮值的宋晟站起来发言:“陛下,自陈天平身份确认后,军机处就下令军情局收集各种情报,继而进行兵棋推演,对未来的战争进行了预估。”
“刚才卓大人说过,蒙元两次攻伐安南,出动兵力都在十五万以上,所以军机处预估,要打败胡汉苍,送回陈天平,我军的兵力至少在二十万以上。”
“自陛下登基以来,我大明在北方大肆拓展,战果辉煌,我大明先后组建了绥远都司、热河都司、吉林都司、黑龙江都司、朝鲜都司和海东都司,而海东都司辖地,即倭岛,仍在处于激战之中。”
“这些地区的兵力总计在五十万上下,且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调动,否则这些地区很可能得而复失,未来恢复将非常困难。”
“另外即使征倭军盛总指挥能够按照预期,本年底结束战争,征倭军大部短期内也无法调动。”
“再者,考虑到安南的气候,我军可以调动的兵力只能是内地都司以及京师驻扎的亲军和近卫军,但从这些地方抽调二十万人征伐安南,并非易事,且也没有必胜把握。”
“另外,西北的瓦剌并没有按照预期进攻帖木儿汗国,导致先期进攻的察合台汗国损失很大,已经向甘肃都司张辅求援,张辅闻讯后飞报军机处,同时派使者打探瓦剌情况,但目前尚无结果。”
“所以末将有一个担心,瓦剌很可能与黄金家族合流,再次东进,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热河的承德和吉林的通辽两城,尤其是通辽城。”
“通辽城孤处塞外,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给养补充极其困难,而连接四平和通辽的铁路尚未完全贯通,所以通辽城驻军只有八千人,其中骑军五千,步军三千,城中粮草也只够坚持三月。”
“通辽城乃我必守之地,也是蒙古必争之地,而东北、热河、河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