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开平城外的祭奠蓝玉的闹剧以及到处传扬的顺口溜,可以看出这次大战有蓝党余孽的影子。一时间,锦衣卫纷纷出动,继续捉拿蓝党余孽,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上次抓捕中意外死亡而没有明正典刑的人;一部分是本定为蓝党,因为种种原因而放过的人。一时间,人心惶惶,甚至重伤回京养病的瞿能都受到了询问,最后在朱允炆的干预下不了了之,大同的陈瑄、大宁的王弼也不例外,不过被燕王、周王给保了下来。
最终锦衣卫将目标锁定为蓝玉府上的教书先生王行,这个王行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因为蓝玉什么都没有交代,府上其他人也不知道王行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在城外王行的老家发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王家人众口一词说是王行,锦衣卫信以为真,没有继续追查。
但锦衣卫认真起来,效率还是很高的,最后找出了王行的出逃路线,锦衣卫迅速锁定了西逃路线上当时的关卡守将,最后朱元璋下旨,所有的关卡守将都被斩首,当时宁夏的主将宋晟、何福等人都受到了罚俸处分。
王行的案子以这种方式落下帷幕,朱元璋虽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只是折腾了这么一下之后,朱元璋的身体彻底垮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养病,朝政都交给朱允炆处理。
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三,朱允炆的长子出世,朱元璋非常高兴,赐名朱文奎。在这之后,朱元璋身体好了几天,可不久就急剧恶化。
自从朱元璋生病以来,朱允炆每天处理完朝政,都会去乾清宫去汇报一遍,晚上就宿在乾清宫,照顾朱元璋的起居,每天都是等朱元璋睡去了,自己才睡。每当看到消瘦苍老的朱元璋时,朱允炆就非常难受,他觉得是自己害了皇爷爷。本来洪武的最后几年是非常平静的,蒙古人根本不敢南下,所以自己才想建设绥远城,抢一个先手,可是现在绥远城建成了,徐辉祖也已经奉调回京,由宋晟、平安负责绥远城的防御。但其代价也是巨大的,十万大军在漠北战败,七万余将士埋骨大漠。时至今日,北方的军队补充、训练才刚刚完备,不会再出现上次瓦剌南下,守军不敢应战的现象。这一切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因为自己发生了。如今皇爷爷病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这天晚上,朱允炆看着熟睡的朱元璋,不由得眼眶含泪,低声饮泣。过了一会儿,朱元璋醒了过来,看到朱允炆在哭泣,略想了一下就明白了原因,轻轻咳嗽了一声。
朱允炆被惊醒,连忙上去服侍:“皇爷爷,对不起,允炆把你吵醒了。”
“没关系,允炆,你最近也累坏了。”朱元璋强撑着要起来,朱允炆赶紧垫好枕头,将朱元璋扶起来靠着,然后低头不语。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孙子,笑了笑,道:“允炆,你哭什么啊?”
“我,我,”朱允炆觉得有些害羞,过了好一会儿才道:“皇爷爷,允炆对不起你,如果不是允炆要建绥远城,也不会发生这么多事情,更累的皇爷爷病成这个样子,允炆真是不孝。”
朱元璋叹了口气,招呼道:“允炆,你过来,爷爷和你说几句心里话。”
“嗯,”朱允炆把凳子搬的近了一些,身子前倾。
“允炆,爷爷今年六十九岁了,在帝王中算高寿了,再说你奶奶当初说过,天寿有数,这都和你没关系,你不要想太多。”
“可是,如果孙儿不修建绥远城,就不会兵败漠北,蒙古人也不会那么猖狂,皇爷爷也不会受这么大的打击,我,,,”朱允炆有些糯糯的道。
“哈哈哈,”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允炆,你很孝顺,但爷爷一生征战,虽然这次损失最大,但是相对于大明的基业来说,并不算什么,没有几年就会恢复过来。”
“其实,爷爷很高兴,这次建绥远城虽然代价很大,但是却是值得的。帝王做事首重传承,如果你没有建绥远城的勇气,那么爷爷也不会做,因为做了,你守不住也是枉然;但是你既然想做,那么爷爷就会帮你,其实这次也不算完全的失败,只要你能记住此次战役的教训,将士的牺牲也算值了,因为爷爷可能帮不了你多久了。”
“不,爷爷会长命百岁的。”听到听到朱元璋很淡定的谈论生死,朱允炆有些害怕,赶紧插话。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笑道:“允炆,今天正好有时间,爷爷有些事情要和你说一下,你一定要记住。”
“嗯。”
“允炆,你施政过于宽厚,这不是好事情。君王宽厚,臣子就会玩忽职守,最终酿成大祸,那时候你不得不处置他,这就会失去宽厚之名,让其他的臣子有兔死狐悲之虑;如果你不处置他,那么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自古以来,朝代因为严苛而亡的很少,大多都是以宽仁而亡,开国之君能把握好宽、严的尺度,后世之君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尺度,一味宽仁,群臣失去敬畏,丧军失城都没有惩罚,这样怎么可能不亡?比如汉末宦官当政,只要贿赂就可以免罪,怎能不亡?所以曹孟德执法严苛;金国卫王永济不处置丢失大同的胡沙虎,最后反而被胡沙虎所弑;元末军阀乱政,毫无法度可言,爷爷才有崛起的机会,爷爷执法严苛,这也是为了去除元末之弊。”
“常说爱民如子,君父君父,其实君王就和父亲一样,臣民就如同不懂事的孩子,你现在刚有了孩子,还没有真实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