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永不熄灭的火>20.第十章 “上楼”

高志远从回来以后,每天参加生产队劳动,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忙忙碌碌的觉得很充实;现在进入农闲,生产队一点儿活没有,只能在家闲待着,倒觉得非常无聊。

村里所有人都没活,只有饲养员、积肥员,牛倌、羊倌有活,他们能挣全年的工分,这也正是生产队的肥缺,一般人是干不上的,只有特殊的人才能干上。当然,对于这样的好活,高志远是连想也不敢想的。

村中的年轻人也不是老实地待着,一天也有两项活——捡粪和砍柴,就是所谓的“一天两出山”。早晨,起早出一趟山,去山上捡粪,捡的是牛马粪,回来晒干了烧火做饭。为什么去山上捡呢?因为村里的生产队的积肥员捡,积肥上地,不允许个人在村里捡,只能去山上捡。再说,村里猪狗粪多,社员也不捡,因为个人没有地,捡也没用,去山上捡牛马粪,可以烧火。

高志远当然也加入了早晨捡粪的大军。秋天,韩文义去山上割榆条时,就带上他,对他说:“割榆条得编个背篓,留着冬天捡粪用。”他便和韩文义一起去山上割榆条。榆条就是山榆树当年长出来的嫩枝,有的当年能长三、四尺高,一个杈没有,笔直笔直的,而且非常柔软,像皮条一样,所以叫榆条。割回来的榆条,晾几天,减少些水分,它变得更柔软,就可以编筐编篓了。韩文义是编筐编篓的能工巧匠,他编出来的筐圆的像花篮,长的像元宝,筐沿编出各种各样的花纹,非常好看,简直像艺术品。他编出来背篓,背在背上,和背同宽,到了肩膀处向外张开,像喇叭口,既好看,又好装粪。因为,人用粪杈子捡起了粪,往身后一扔,篓口很大,就扔不到外面。

秋天趁着早晚,高志远便跟着韩文义割榆条,编筐编篓,虽没有韩文义编得好看,但在他的指导下,也能以假乱真,别人看了,都说编得好。

高志远每天起早便背上自己编的背篓去山上捡粪。去山上捡粪越早越好,因为,去晚了,让早去的人捡了,你就捡不着了。但太早,天太黑看不见也不行,所以,只有蒙蒙亮,能看清地上的粪了,高志远便起床走了。捡粪一是得起早,二是得机遇,你捡粪路线正好遇到牛马走过的路线,尤其是牛马在那待过,那就会遇到“粪盘子”——即一堆一堆很多的粪,那就会毫不费力的捡满背篓。如果你捡粪的路线是牛马都没走过的地方,便空空如也,一个粪蛋也捡不着。你可能会想,那粪又脏又臭,怎么捡啊?还背在背上,不得熏死人啊?否也。冬天的牛马粪冻得比石头还硬,一点臭味没有,用粪杈子捡起来,扔在背上背篓里,叮咚作响,像石头碰石头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一点儿臭味也没有。

捡回粪来放在园子里晾上,不过冬天它是不会化冻的,等到来年春天,春暖花开,火红的太阳才能把它晒干。晒干后,把它垛起来,外边封好,抹好,留待做烧火用。

高志远天天起五更去捡粪,看到园子里晾的粪越来越多,便由衷地高兴。

捡粪回来,村里的年轻人基本就是待着,没什么活,到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又上山了,这是两出山的第二出山。

这次出山是去山上砍柴,为什么太阳快落山才去呢?因为这次是破坏山林去了,山林站(林业局设置的管理森林草场的机构)的人到各村检查也是白天去,晚上就都回去了,所以,这时去,正好躲过山林站人的检查。

农村到了冬天,一般都是两顿饭,吃完晚饭,太阳已快落山,年轻的便每人背上背篓,仨一群俩一伙地向山上走去。要走四、五里路,到了大山里,那里满山长满了柞树,当地人叫它玻璃哄子。因为,它虽名为树,但在这里并不是树,而是灌木,长有四、五尺高,拇指粗细。因为它长的年限长,根已长成一盘一盘的疙瘩,有的都露出了地面,一盘疙瘩上长一丛柞木。年轻人上山来就是砍柞树的,实际不应叫砍,而应叫砸,因为,长在疙瘩根上的柞树很脆,只要用镐头对准根部一砸,一根柞树就干净利落地掉了下来。再把砸下来的柞树,垫在石头上,砸成一尺来长一节一节的,放进背篓里。到山上十分钟八分钟地就能砸满背篓,便背着回家了。因为这样的柞树长得年限长,水分少,很容易点着,第二天就可以用来做饭了。

高志远觉得砸柞树不划算,他向韩文义说:“这来回跑十来里路,回去背满满一背篓,有二百来斤,到家压得通身流汗,只够烧一天的;还提心吊胆地怕山林站的人抓住,多不值过。”

韩文义说:“这冬天待着也是待着,烧一天也省一天的柴禾;都是晚上去,山林站的人抓不住。”

高志远说:“我看那山顶密密地长满的榛柴,山林站让割榛柴,为什么不割榛柴呢?”

“那割榛柴多累,这砸柞树多省事,玩似的,一会儿就砸一背篓。”

“可那背回去,也累得通身是汗。如果割榛柴,就不用背,割够一车,用车拉回去,那多轻快。”

“榛柴不是马上不能烧吗?”

“那不会等晾干了再烧。”

韩文义笑着说:“谁想那么长远,都这么干惯了。”

高志远跟韩文义去山上砍了几次柞树,又累又怕山林站的人抓住,就不再去了。便按着他自己的想法,去山上割榛柴。到山上一割榛柴,他才发现人们所以不割的原因。一是榛柴都长在山卯上,坡度很陡,


状态提示:20.第十章 “上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