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从陈桥到崖山>号令天下篇

廉希宪生病,医生说治此病须用沙糖。阿合马听说后,特赠两斤沙糖。没想到被廉希宪拒绝“吾终不受奸人所与而求活也”最后还是忽必烈遣使赐了沙糖给他。

本月,南宋四川制置司准备遣将重修潼川府路的合州城。蒙古总帅汪惟正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合州城北不到30公里的武胜城。临嘉陵江作栅,扼其水道,夜晚悬灯栅间,编竹为笼,中置火炬,照百步之外,以防不虞。宋军知其有备,不敢逼…

4月9日,文天祥被任命为直学士院兼崇政殿说书。但随即遇上贾似道又玩“辞职要君”这一幕,因所拟的诏制不合贾权臣的心意,被罢。

20日,高丽行省向忽必烈上奏“林衍已死,其子林惟茂擅袭爵位,为宋宗礼所杀。林衍同党裴仲孙纠集馀众,立王禃的庶族承化侯为王,逃入珍岛”

5月4日,牛宣奉南宋四川制置司之命,与伊苏岱尔、严忠范等战于嘉定府、重庆府、钓鱼山、马湖江等地,皆败,牛宣被蒙古军生擒。

6月,忽必烈下诏:禁止擅入宋境剽掠。

7月,伊苏岱尔率蒙古军攻打南宋淮南西路的光州。

8月1日,蒙古军在襄阳外围筑起环城。

25日,宋度宗下诏:赐贾似道入朝不拜。26日,又诏其十日一朝。

白痴皇帝的幸福生活在继续。貌似从没半点改变?只是某一天,他突然间问贾似道“听说襄阳已被蒙古人围困好多年了啊”贾似道毫不在意“是。围困过,好几年前的事了。陛下从何得知”白痴回答“某宫女说的”几天后,该宫女死亡!

从此之后,再没人敢对襄阳前线战事说三道四…

本月,兰溪处士金履祥向朝廷献“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可不攻而自解。当然:奏章投上去以后如泥牛入海,没人理睬…

10月10日。宋度宗下诏“由范文虎总率殿前司两淮诸军,往襄樊救援。赐犒师钱150万”

22日,忽必烈与百官商议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事。侍御史高鸣上奏“当今天下,辖境远大于隋唐,政事当然更多。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如多置官吏,则难免失政。故曰政治贵得人而不贵多,不如一省方便”

11月15日,宋度宗下诏犒赏襄、郢屯戍将士。

本月,签书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陈宗礼上疏“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绥定,人心未尝不可回也”结果30日,被罢。

12月1日。忽必烈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以都水监隶之。并添设正副巡行劝农使各4人,以御史中丞博啰兼任大司农卿。安图上奏“博啰以台臣兼领。这没有前例”忽必烈则说“司农非小事。令博啰总领,正可见得朕之重视”

12日,金齿、骠国二部酋长内附于蒙古。

本月,张弘范向史天泽献计“如今我们虽包围了襄阳,却无法阻止夏贵乘汉水水涨之时,从东西两面送衣粮入城。这样襄阳将永远攻不下来!如今之计。当筑城万山,以断襄阳之西;立栅灌子滩。以绝襄阳之东。这样东南西北全部断绝,襄阳城就坐以待毙了”史天泽当即依计而行,在万山筑城,又命张弘范驻兵鹿门山。至此,襄樊东西两方向的水上通道被阻,两城的物资供给彻底断绝!

虽此前襄樊号称积有10年之粮,可真正消耗起来谁知有什么变数?一场大火、一场大雨,都会瞬间改变格局!从这时开始,襄樊将在粮尽援绝的状态下再坚守2年多…

本年,久不见日本回信的忽必烈决定再派最后一位使节赴日!于是时任陕西宣抚使的赵良弼主动请缨,闪亮登场!被任命为秘书监、国信使,出使日本。这次忽必烈的国书大体上还是很客气的。信中说:或许是因高丽权臣林衍叛乱导致道路梗塞,所以日本使节才没来?否则以日本这么知礼的国家怎能不理睬朕的通好之举呢?这其实是在给双方找台阶,留余地。当然以忽必烈的脾气,最后总免不了武力威胁一下“其或犹豫,以至用兵”

咸淳7年(1271)1月22日,高丽安抚阿哈率军攻打盘踞珍岛上的林衍余党。中书省上奏“根据情报,珍岛上粮食将竭,请乘弱攻之”但忽必烈下诏不许。2月10日,忽必烈命呼图达尔持诏招谕裴仲孙等林衍的余党。

11日,保赫鼎、库库岱等人密谋毒杀忽必烈皇子、云南王忽哥赤的阴谋败露,伏诛。

3月21日,中书左丞许衡上疏弹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诸事,忽必烈不听。许衡只得再上书,以老病为由请求辞职。忽必烈让许衡推荐继任人选,许衡说“用人,天子之大柄也。臣下泛论其贤否则可。若授之以位,则当断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渐”12日,许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在燕京南城、原枢密院旧址设学。

本月,徒单公履上奏,请求实行科举。他知道忽必烈信仰佛学。对佛学又是重教而轻禅。于是徒单公履就打了个比方:科举类教、道学类禅。忽必烈召姚枢、许衡等人前来与宰臣们廷辨。最后因董文忠的一番话,科举终究没能在世祖朝实行…

4月9日,忻都上奏“高丽逆党裴仲孙,稽留使命,顽固不服。请与浩尔齐、王国昌分兵进讨”忽必烈从之,命高丽签军,攻打珍岛。

至此。救援襄樊的命令已下达17个月多了,李庭芝、范文虎两部还在停留观望中…25日,范文虎终于进


状态提示:号令天下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