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从陈桥到崖山>北伐开始篇
军6万驻在利州西路凤州的河池。

可此时的吴曦早已迅速壮大,尾大不掉。他作为副使,却根本不去参拜正使,而是派人过去,把程松的1800名卫兵收编了!

这实在强势得过分,但并没谁为之紧张光火。吴家三代四人主政蜀川,从来都是军、政、财三权归于一身,正因这样。吴家军才能独力抗金,力保长江上游不失!这时吴曦的跋扈,很容易被人解读成英武果敢,从而对他信心大增…

在韩侂胄看来,蜀川能是时出战,解决了开禧北伐的最后一点隐忧…

只有利州东路大安军知军、吴曦之父吴挺的门客安丙,上书“十可忧”于程松。后来与程松的一次夜谈中,安丙斩钉截铁的说“曦必误国”可惜程松不听。

24日,参知政事钱象祖因反对北伐被罢。

28日,处州知州徐邦宪入朝。提出两点:1请宋宁宗立太子;2请放弃北伐。被侍御史徐楠弹劾而罢官。

本月,雅州蛮进犯雅州西北约25公里的碉门砦,被知砦曹琦断其桥。蛮军归路被断,于是大肆劫掠。四川制置司命卢操为代理知砦、张师夔为雅州知州,率军平叛。张师夔所作的劝降檄文被蛮首高吟师掷之于地。于是4月1日,张师夔率兵来到雅州与碉门砦之间的始阳,蛮军害怕了,欲降被拒。于是怒攻砦门、又掠水渡村。这时屈彦向卢操建议“贼人现在无备,我们可出其不意。打开寨门冲出去”被卢操拒绝“上官的命令只要我们守住寨子,不要生事”而张师夔也把军队撤回了雅州,只留下三百兵士自卫。于是碉门砦被蛮军焚毁,官军大败。准备将张谦战死。

4月,韩侂胄下令:开禧北伐正式开始!兵分三路:东路战场在两淮,主帅为御史中丞邓友龙、主将为殿前司副指挥使郭倪;中路在湖北,主帅为兵部尚书薛叔似、主将为赵淳与皇甫斌;西路是四川。主将程松、副将吴曦。

战斗率先在东路打响!两淮区域地势平坦。利于长驱直入。战前临安还派三衙禁军火线支援,可见对它的重视!5日,东线左翼宋军进围淮河北岸、金国南京路的寿州。

金国反应非常迅速。亳州防御使圣贤努率军600驰援。宋军稍微试探了下很快撤退。

开局看似不利。不止是胜负问题,而是金军为什么会有防备?要知开禧北伐事先没任何官方声明、更没惯例中的拜将誓师等活动…偷袭才是王道!

可现在偷袭失败!12日,金国河南统军使纥石烈子仁上奏:南宋皇甫斌遣兵4万攻打唐州、3万攻打邓州!现在我请求将南京路各地划分出辖区:郑、汝、钧州之兵到昌武,由南京副留守兼兵马副都总管纥石烈毅率领;亳、陈、襄邑之兵到归德府,由河南路副统军徒单鐸率领;将山东西路七千兵马调往河北的大名府,归统军纥石烈执中;将河北路17千兵马调到河南,与我的部下一起驻防开封!

13日,中路主帅薛叔似被任命为湖北、京西宣抚使;东路主帅邓友龙被任命为两淮宣谕使。西路主帅程松攻打秦州天水县,在东柯谷被金将刘鐸所败。

宋宁宗下诏:纳粟补官,为前线筹粮筹钱!金章宗则召集大臣议论。左丞相完颜崇浩、参知政事贾铉都说这不是南宋正规军的北伐,只是边境上一些小盗贼踩过境了而已。左丞仆散端觉得不可思议“做贼的都是昼伏夜出,岂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列阵攻城的?这必是宋人的诡计,应早做防备”于是15日,平章政事仆散揆受命来到开封,重建河南行省,统帅各军分守要害,全权负责对宋战争,有便宜从事之权。

17日,西路副将吴曦兼任陕西、河东路招抚使。18日,三衙禁军受命前往两淮东路接手防务。

礼部代理侍郎李壁上奏:为振奋北伐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贬斥秦桧!于是19日,大快人心的消息传出!南宋官方追夺秦桧的王爵,降为衡国公。追夺原谥号“忠献”改为“缪丑”。降封制词中产生了一句堪称经典的话,万众传颂“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兵于五材,谁能去之!首驰边疆之备。臣无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

24日,东路主将郭倪兼任山东、京、洛招抚使;中路主将赵淳、皇甫斌兼任京西北路正副招抚使。

战局胶着,看来东线需有强力战将才能打开局面!由此,一代名将毕再遇上演了他极其短暂却绚烂夺目的辉煌!

毕再遇父亲毕进是岳飞的部将。家传渊源,毕再遇不仅战力惊人,达到“挽弓2石7斗,背挽1石8斗,步射2石,马射1石5斗”的罕见战技,为人更是有岳家军遗风。清廉、锐志、不容于官场,开战时他已60高龄,可官阶仍只是小小的武节郎…一介芝麻小官!

但一代名将的军中威名却如日中天!毕再遇临战时骑黑骏马,名“黑大虫”那不是马,而是兽!他戴铁兜鍪、覆鬼面具、狰狞凶狠,宛若北宋狄青重生!

郭倪命他与陈孝庆二人出战。他要求亲自挑选新刺配的敢死军。精中选精,只得87人,连他在内,不满百骑。一代名将毕再遇就是这样走上了开禧北伐的战场!

北伐第一战选在金国南京路最东南端的泗州。《凤阳府志》“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萃,形胜之区也”这不是乱说,更没夸大其辞。120多年后,一重整华夏、再立乾坤的强者就诞生在这附近!在他成为皇帝


状态提示:北伐开始篇--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