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勇的吹风让杭州城的很多人多少有些不满,但也感觉到了不少的压力。
“不知道这位钦差先锋对我们所讲的话是自作主张添油加醋,还是君上的意思?看起来护犊子为武人站台的意图很明显?”终究有人心怀忧虑的说道。
不过多少有一些思考能力的人还是更多,很快有人发话道:“这件事情当然不能等闲视之。要知道,这可不是私下里的秘会。周大勇肯定知道他的这些态度和言论一定会传到君上耳中的。就算有自作主张的地方,应该也是基于他本人对君上的了解而做出的。”
这样的话也让不少人为之点头。
听到这样的话,临时做为秘密会长的杭州法堂堂官顾临风郑重的说道:“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小可,而且事不益迟。我们必须拿出一点儿家底认真去办了!让之前杭州守军中负责勤杂事物的人集合起来,还有整个杭州不少地方的商铺。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从民间多请一些人。花费上千万不要吝啬。绝对不能让这些人在杭州新牢里出了岔子。如果以后的的牢房体系不归我们来管,那么长远失去的东西则是不可估量的。。。”
就这样,在周大勇的暗示之下,整个杭州城内的抵抗武装虽然没有被追究责任,可是也不得不立即行动起来组织人手清扫卫生并且准备还算像样的饭食,避免这十余万人规模不小的“犯人”中在距离夏季并不算太远的杭州城内出什么乱子。
在周大勇的督促乃至杭州城内不少人还算认真的投入之下,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关押着十万人上下的杭州新牢终究是没有出什么大乱子。十万人中几个月内病死会其他原因死亡的人总共只有不到二百人,几乎比旧时代的军营在不作战不临战的情况下死亡率还要低了。
周大勇却对此并不为意,周大勇当然不相信君上会让这些人成为以前那样的各级官僚和县太爷。审判和关押犯人的狱政在很大程度上分开,恐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在周大勇率领的先锋回归中原之后的两个月以后,萧轩亲自率领的三万精锐骑兵也越过了河中、越过了嘉峪关以西的茫茫荒漠,抵达兰州大营。一路之上也终究没有出什么乱子。
这三万人的兵力虽然不多,但官兵兵源都是在这次远征作战的考验之下锻炼和检验出来的队伍,从战斗力乃至可靠性上来说足以让此时的萧轩掌控国内的情况了。
在兰州军情秘密情报站,萧轩也终究更稳妥的获得了很多这两三年以来国内的一些消息和信息。虽然很多事情闹的很严重,但却并没有让萧轩感觉到太大的意外。只是此时此刻,萧轩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小的负担,对身边的少年们说道:“西征结束了,域外已经没有值得一提的敌人,还会有大量的利益送来。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依旧不少。不亚于一场新的远征。只有真正完成了国内的鼎革,形成新的稳定下来的秩序,革新事业才可以勉强的说小有所成,这恐怕至少还要花费一带人的时间。。。”萧轩不由的有些感慨的说道。
“境外的强敌我们都战胜了,相信国内的变法没有多少人敢违逆君上的主张了。君上可不是当年的宋神宗,也不以前那些太平天子。。。”萧轩身边的一些人虽然对此有些预料,但却并不以为意。
此时萧轩却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一个很显然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似乎首先摆在了眼前:做为一个真正的征服了整个天下,至少是欧陆主要地带的政权,应该定都哪里?历史上看:似乎在西域开边有所成就的政权大多定都长安一带,最差也是洛阳,当然,定都北京的政权也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儿。而且从自己的核心依靠来说,很多核心军队系统内的军官将领也都是北直隶乃至山东一带出身的人。或许因为北方的文化相对统一和简单,地域势力薄弱,也长期是最有王气的地方。可是,选择定都南方农业中心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次远征获得的诸多水力技术,毫无疑问会让东南一带的经济和文化优势进一步加强。或许直到工业时代的时候,重心才会重新北移。
在权衡了许久之后,萧轩还是打算定都南方。自己如今做负责的政权,不应该在组织力水平上还拘泥于古代的教条。当朱棣迁都北京,或许是为了避免东南一带的利益集团对中枢的威胁。如果是在几年以前,萧轩也绝对不敢承受迁都南方的后果。但是现在想来,自己必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都南京总的来看算是利大于弊。至于对西北乃至域外的控制是否有可能不稳?自己的理想如果是改造天下而不是如同古代帝王追求的那样一家一姓的长远地位,这看起来则根本不是个问题了。
虽然此时的萧轩心中已经有了注意,不过还是向身边人询问,打算看看身边的这些孩子们跟随自己不少年以来,自身的水平究竟提高了多少:“你们觉得,这一次重新执掌天下之后的大明,应该定都哪里为好?”
然萧轩欣慰,也有些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出身北直隶一带的孩子们仅仅是思考了片刻就直言不讳的回答道:“南京,甚至苏州都是比北京更好的选择。环太湖一带是天下重地,也有很多长久以来的地方大族。历来王权敬而远之。然而如今的中央应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本钱了。。。”
正确的社会政策,不应该是追求对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垄断与监控,而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