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红豆馆。
相比去岁,秦淮八艳之二李香君和董小宛越发的清瘦了。
“姐姐,你又在发呆了。”一袭青衣手里拿着针线的董小宛轻声道。
李香君独坐在窗户边发着呆,窗下的桌案上同样放着一应的女红针线,她的手里还拎着个绣了一半的团扇。
依稀可见上头绣的乃是一个俊逸的男子,此人身着紫色蟒服站在城头,不似文生,腰间却又配着战刀,粗一看显得不伦不类。
桌案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副字画,画中一个男子手握折扇坐在阁楼之中与众文生侃侃而谈,字体清秀而隽永,却道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李香君心间已不知将这首词读了多少遍,是啊,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有时候,初见倒不如不见。
何苦苦等一年终不见良人?若不能相见,何必又要沾惹她们的宿命?
“屋子里闷得慌,陪姐姐出去走走吧。”李香君没有理会董小宛的揶揄,放下手里的阵线起身道。
红豆馆面积不大占地数亩而已,但院落之间亭台楼阁却是应有尽有,配以江南工匠对园林的造诣,错落有致间又不显得紧凑。
自去岁十月刘鸿渐为她们解除了贱籍,二女居住在红豆馆已经将近一年了。
古来青楼女子若能得富人相中赎身,即便是做个小妾也算是庆幸,好过在纸醉金迷中消磨那珍贵的青春。
一般肯纳青楼女子为妾的都是满嘴铜臭的商贾,而倘若有举子或者官家青睐,便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在此时封建礼教杀死人的年代,这等事儿一般都会在民间传为佳话,比如钱谦益之柳如是,比如侯方域之李香君,再比如冒襄之董小宛。
只不过历史在刘鸿渐到来的那一刻被截留,潇湘阁内刘鸿渐舌战群儒、批评时政、匡扶社稷之言给李香君、董小宛二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键是刘鸿渐并非纸上谈兵,两年来安国郡王攘外安内、拯救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以将倾,这些事迹早就传遍大江南北。
在刘鸿渐面前,天天喊着苦读报国的侯方域也好、冒辟疆也罢,全都变得黯淡无光。
但真正打动二女的还不完全是这些,真正让二女念念不忘的,反而是那日刘鸿渐随口吟出的几句诗。
就是这么个上可安邦定国,下可谈笑风生的王爷,竟然将她们二人解除了贱籍。
教坊司与青楼还不一样,青楼这地方倘若有银子便可以赎身,而教坊司直接归户部,没有一定的能耐就算是有银子也不好使。
她们原本的生活轨迹,不过是在教坊司里以琴乐博客官一笑,待年岁大了孤独的老去。
可这一切都因为刘鸿渐而改变,刘鸿渐一句话便将二女从枷锁中解救,又是一句话江南鸿儒钱谦益将典雅别致的红豆馆赠送给她们二女住。
年轻的王爷相中她们了,一开始的几日,两女确实心中既窃喜而又惴惴不安。
可时间慢慢的消逝,那份期许慢慢蜕变成等待,等待,着实是最折磨人的字眼。
一年来,她们有想过那个年轻的王爷,将在某一个微风沉醉的夜晚悄然而至,然后将她们拥入怀中。
一年来,阁楼之上多少次翘首以盼,梨花谢了春红。
一年来,秦淮河畔,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她们知道也许此生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也许那个人只是可怜她们的遭遇,顺手将她们从苦海中解救,也许……他并未对她们有任何非分之想。
一年来,侯方域和冒襄三天两头来红豆馆求见,二人皆是父辈、祖辈皆是朝廷官员,自己又都是有功名之身,才学上更是出类拔萃。
只是不论是李香君还是董小宛,却都发现心间已经再容不下旁人,即便那个男人将她们忘却,即便再也见不到。
二女同岁皆已二十有二,算是老姑娘了,如今她们已不再奢望什么,不过是想着靠着现在还能动弹,多挣些银子备用。
脱离了教坊司的她们不必再去歌舞笙箫,红豆馆里更是连婢女下人都没有,二女平日里绣些团扇、锦帕之类的针线活儿,然后托人拿到集市上售卖。
有着花魁的名头,二女的生意着实不错,不少文生举子慕名而来,就为了能购置收藏,一年下来,刘鸿渐交给她们的一千两银子一两没少,反而还多出来数百两。
院落中央的小凉亭里,李香君抚着琴,董小宛则抱着个琵琶。
亭子旁边一棵巨大的桂花树亭亭如盖,正是秋日的午后,凉风习习,花香阵阵,琴声瑟瑟,数不尽的愁怨。
“李姑娘——董姑娘——二位姑娘可在否,小生特来拜会!”
院子外头突然传来一声呼喝。
“姐姐,那侯、冒二人又来了。”董小宛噘着嘴放下了怀中的琵琶道。
半年多来,只要到了午后南jing国子监一放课,侯方域、冒襄二人便会联袂前来红豆馆拜会,只是每次都被史可法派出的官兵拒之门外。
史可法没能如愿入京倒也在南京混的风生水起,现任应天府尹、兼任南京守备,那是军政、财政一把抓。
去岁刘鸿渐离开南京时,专门嘱托史可法照拂一下李、董两位姑娘,而后自己则甩手而去。
“兵爷,我等并无他意,只是想得见二位姑娘一面,让我等进去吧!”红豆馆门口侯方域、冒襄二人又是点头又是作揖道。
“没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