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扛着AK闯大明>第239章 君臣垂泪

内阁的老大爷们被刘鸿渐的举止惊呆了。

安国候,一代牛人、混不吝、御前红人,还是红的发紫,紫到发黑的那种。

不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这暖阁里,哪次见到安国候,不是一副耀武扬威、二四不在乎的样子。

他年纪虽轻,有时看问题却老辣的让他们这些老阁臣汗颜,对于大明的积弊也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仿佛所有人在安国候的眼里都是纸人,他不拉帮、不结派,在朝廷里宛若一股清流。

对于当朝的勋贵,更是不管你是国公还是国丈,只要看你不顺眼,就敢怼你。

可就这么一号响当当的人物,现在他们面前,在这暖阁之内。

他流泪了……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发生了多么严重的事,才能让安国候流下眼泪,内阁不止一位大佬心中犯疑。

兵部的情报还未传到,以至于连兵部尚书李邦华都是丈二和尚,首辅郑三俊也是与自己的同僚面面相觑。

“稍安勿躁,佑明你先坐下!”崇祯拍了拍刘鸿渐的肩膀,轻声说道。

动作虽小,更是让内阁的几位大爷心里发酸,这是什么样的待遇,他是皇帝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整个大明。

圣上如果也给老夫来这么一下,老夫就算肝脑涂地,马上死在这里也值了。

崇祯当然不知道内阁里竟然有人如此想,他面无表情的把书信交给首辅郑三俊,示意内阁成员传阅查看。

事实上他甚至想不起来阎应元是谁,这也难怪,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每天只处理政事都要到凌晨。

哪里会记得一年前他从江阴小县召集来的三个不入流的典史。

但是,唯一让他感到触动的是,这封信明显是用血写成的,这是份血书。

究竟战事如何的紧迫、或者说心中如何的愤懑才能如此决绝,崇祯自己也算是极容易激动之人。

但他却有点不解安国候为何如此激动,作为皇帝,如果真的说能让他难受的,无异于百姓流离、疆土沦陷了。

他不知道这个叫阎应元的与他的安国候是什么关系,竟值得他的肱骨流了泪。

帝王是没有友情的,更有甚者,连亲情都保不住。

但是内阁的几位大爷却知道,不论是吏部尚书郑三俊,还是兵部尚书、次辅李邦华,看完了信皆是了然于胸。

阎应元的任命可是要经过兵部和吏部考核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有安国候的这层关系,即使阎应元再有能力,也不可能直接升任参将之职的。

哦,原来是安国候的好友战死了,几位阁老互相对了对眼神,都默不作声。

他们都是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朽了,这等事早已是司空见惯,他们更在意的是边关的战况,以及宣辽总督黄德功能否抵御住建虏的这次倾国之战。

“诸位爱卿有何建言?”类似军国大事,这等开场已经是崇祯的习惯。

“启禀皇上,很简单,杀过去便是!

他杀了老阎和老陈,我就杀一万、十万dá zǐ给他殉葬,这没什么好说的!

给我兵,我将带着他们帮你拿下辽东,什么多尔衮、什么摄政王,我都不在乎,我要为我的兄弟报仇!”

几位阁老还没反应过来,刘鸿渐红着眼睛先开了腔,一连串括崇祯在内的大叔、大爷们心里一阵抽搐。

这……

这份儿恨意……能把打dá zǐ说的如此轻松写意、不当回事的,这朝中还有谁?

关键是人家还没有吹牛,不仅如此先前还生擒了dá zǐ两个王,这就有点恐怖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大明已经连续惨败了十年。

但是,上次的战事与如今相比不过是小打小闹,据说建虏这次是倾国之力,还联络了蒙古草原数个部落,而我大明……

不止内阁成员紧皱眉头,崇祯也是被刘鸿渐说的不知如何答复。

首先是安国候终于对兵权有了点兴趣,这是好事!他巴不得他的安国候能替他镇守边关、扫灭不臣。

但是这厮太懒了,不仅对宣辽督师这样的武将梦寐以求的要职缺乏兴致,更是连大学士这等文臣最高荣耀嗤之以鼻。

现在他突然转性了,他说要帮朕灭掉建虏、收复旧土。

这不论如何都是件值得他、值得大明高兴的事。

可是,兵呢?去哪里找兵?

宣辽防线那点可怜的边军?防守几千里长城都已经捉襟见肘了,哪里还能集结兵力出关野战?

被人抄了后路怎么办?

再说,战马呢?

难不成让边军甩着两条腿去追建虏的铁骑?

“皇上,就用京营就行!

臣不要那许多兵,臣的千户所,外加京营的神机营五千火枪兵,还有三千营的两万骑兵!”

似乎是看出了崇祯的犹豫和苦衷,刘鸿渐主动建言。

“可是安国候,京营新兵才训练不到两个月,能堪此重任吗?”文华殿大学士范景文首先提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神机营的火枪兵乃是本候亲自参与训练,燧发枪的三线阵列已经与大明旧日兵种大相径庭。

只要能保证射击频率和严格的军纪,已经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如何克服第一次上战阵的恐惧,才是首要的大事。

但这是每一批新军都必须要经历的事,只不过他们太好运,第一个对手便遇到了建虏罢了。

至于三千营那两万骑兵,这些骑兵并不完全是新兵,他们大多是参


状态提示:第239章 君臣垂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