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杰此时恰好也看向余耀,“我好像也有点儿想法了!”
“自暖杯!”余耀一字一句说道。
濮杰立即接口,“这玩意儿难不成真有实物?这么看,好像真可能是这三个字!”
余耀立即灭了烟,又拿起了拓片,“你看,这是小篆字体,如果是自暖杯,那么现在的目爰两个字,‘目’上面应该有三个小竖;‘爰’左边应该有一个日字旁,不,小篆应该是火字旁!现在赶紧看看,能不能从线条痕迹里比对出来!”
这时候,天已经有点儿黑了,两人反锁了门,开了灯,详细比对起来。
现在比对就轻松多了,只要从目字上面的线条里面凑出三个小竖;从爰字左边,凑出一个火字旁。
“果然是自暖杯!”
确定能凑出之后,余耀不由大叫一声,转而,却又皱眉,“不过······”
濮杰看了看余耀:“不过什么?你是觉得传说中的东西,突然就这么冒出了实物,有点儿不太相信?”
自暖杯,在不少野史和笔记中出现过。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内库藏有一酒杯,薄如纸片,纹如乱丝,杯足上有细缕错金三字:自暖杯。
据说李隆基用自暖杯喝酒的时候,往里面倒上酒之后,酒会变得温热,有热气冒出。根本就不用烫酒,比电热壶还好用。
“我是在想,这是小篆字体,如果是真的,那么就是中土的产物。既然是中土产物,这种石材,难道就只做了一个杯子?”余耀沉吟道。
“你不说看不出材质么?说不定不是石材,或者是合成的东西呢?”濮杰跟着说道。
“总不能拿去化验吧?”余耀道,“刚才用水清洗,并没有异状······”
“这有什么好想的?直接倒酒试试呗!干脆利索。”濮杰说完,就开始翻箱倒柜。
“这儿又没酒,你翻个毛啊?”
“谁说没有?”濮杰竟然真的找出了半瓶江州大曲,“你出去的时候,有天中午我一个人在店里喝过,我出去买的,又点了个外卖手撕鸭。”
“靠!”余耀不由笑了起来,“你是真行!那就试试吧!”
余耀在八仙桌上放好杯子,濮杰倒了半杯江州大曲进去。
两人盯着等了大约一分钟,却也不见有什么异常。
濮杰叹了口气,顺势坐下点了一支烟,“这玩意儿你说是唐代的对吧?”
“从造型和错金留下的痕迹,应该差不多。”余耀也点了一支烟,“不过,即便是唐代的,也未必就是传说中的自暖杯啊!”
“这倒是,唐代也有可能被人仿制。”濮杰点点头,忽而却又一拍大腿,“既然是唐代的,如果不是真正的自暖杯,咱们重新做个错金上去吧?”
“你想拿着蒙人?”
“这东西和普通古玩不一样,其实蒙人不好蒙,我就是觉得有点儿意思,可以当成摆件放店里嘛!”
两人一边抽烟一边说,烟雾缭绕,濮杰不由挥手扇了扇烟雾,眼神突然一变,“哎?你看!”
余耀连忙灭了烟,仔细观察酒杯,此时只见杯口隐隐有热气浮动出来了!
“我去!这特么不会真就是自暖杯吧?”濮杰伸手捏了捏杯子外壁,“外面没事,还是凉凉的。”
说罢,濮杰就要伸手探进杯中酒水。
“慢!”余耀连忙制止,“且观察一会儿!”
“没事儿!你想想,既然暖出的酒能喝,那放上手更不要紧!”濮杰虽然这么应了余耀一句,但到底也没把手放进去。
杯口的热气其实不算多,丝丝缕缕地冒出来,观察杯中酒水,倒是没什么异常,只不过酒水表面的热气能更多一点儿。
两人观察了大约五分钟,发现热气并没有加剧,始终是一个淡淡的状态。
濮杰此时也没再问余耀,直接伸手进去探了探。
“有点儿温,不是很热,但绝对不是原来的温度!”濮杰甩了甩手上的酒水。
余耀一听,也不由伸手探了探。的确,酒水只是有些温乎,但也可以称得上是暖酒了。
“这到底是什么材质啊?”濮杰挠了挠头。
“我觉得是天然的,不是什么合成材料,不过要想搞明白,怕是得送到专业权威机构检验。”余耀应道。
“这可不能送!否则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濮杰看了看余耀,“既然你断代是唐代的,而且还能暖酒,看来就应该是真的自暖杯!”
“只是这暖酒的速度似乎有点儿慢!”余耀说着,拿起了酒瓶,“这个江州大曲是39度吧?”
“对!”濮杰点头。
“39度······唐代可没有这么高度数的酒啊!”
的确,唐代的酒没有度数太高的,当时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再就是清酒(只有压榨,不经蒸馏)。
在唐代的诗文中出现的“烧酒”这个词儿,其实不是蒸馏工艺的白酒,指的是颜色发红的酒。
所以,唐代流行的酒,度数普遍比较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介绍过唐酒的主要几种加工制造方法,能推论出酒精含量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十五,有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和现在的啤酒也差不多。
濮杰一听余耀说的,“你的意思是?如果换成度数低的,说不定暖酒的速度会加快?这也能进一步验证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自暖杯?”
“是这个想法。”
“行!收好,先去吃饭,顺带去买瓶米酒回来试试。”
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