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要是找个活儿好的木工师傅,拆开盒子之后,完全是可以复原的。
虽然身在燕京,但是余耀也有这方面的熟人啊!确切地说,不是和他熟,是和林丰草熟。
卯爷。
余耀当下就联系了林丰草,对林丰草余耀也没瞒着,就说想看看里面藏没藏东西。
不过,林丰草这两天挺忙,便直接给了他卯爷的联系方式,“反正你也见过他了,卯爷也挺喜欢你。”
“行,我自个儿联系吧。”
林丰草又嘱咐道,“这东西肯定不能留他那里,算是临时急活儿,工钱方面,到时候他说给多少,你就给多少。”
“我明白,放心吧。”
和林丰草结束通话之后,余耀便给卯爷打了电话,卯爷一听,也很感兴趣,约了明天上午让余耀过去。
第二天上午九点,余耀来到了卯爷的小院儿,发现还有个木工师傅也在。卯爷交代了那个师傅几句,把余耀让进里屋一个小间。
“清代的盒子,加工前处理得很好,所以不曾开裂。”卯爷先是上手看了看这个盒子。
“榆木不是本就不容易开裂么?”余耀不由问道。
“平常我们说的榆木不易开裂,是指加工前彻底干燥的榆木,这样才不易开裂,而且耐腐朽。但是榆木却并不容易干。没干透就加工,反而容易开裂。”
余耀点点头,“这盒子做得很细,倒像是红木活儿一般。”
“所以啊,一件柴木的东西,干燥处理却这么到位,活儿又这么仔细,你说藏着东西,倒真有可能。”
柴木这个概念,是软木的一个俗称。
软木和硬木相对。早些时候,红木单指红酸枝;硬木这个概念,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大红木范畴,包括紫檀、黄花梨、红酸枝、鸡翅木、乌木,等等,也有现在的红木大类不包括的品种,比如铁力木。
而软木或者柴木,就是其他的常用木料,比如榆木、楠木、榉木、杉木、柏木,等等。
硬木的硬度确实很高。拿紫檀来说,见过加工场景就会知道,电锯一上,火星子都能冒出来。但这也不代表软木的硬度就很低,有的锯起来一样很费力。软硬只是相对而言,个中差别未必很大。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硬木类的东西,名字都是非常规的,比如紫檀,树种并不叫紫檀树,所谓的“学名”檀香紫檀,也是美化性的翻译。黄花梨,更不是梨木。
但是软木类,榆木就是榆树,楠木就是楠树(桢楠)。
原因很简单,以前明清家具划分的硬木和软木,硬木全都是舶来品,本土不产,进口来的。软木,则都是本土能产出的树种。
现在卯爷说出“柴木”,还是带着鄙薄的口吻的。
“卯爷,虽然木料一般,但这个盒子还真不错,所以能恢复原样最好。”余耀连忙说道。
卯爷笑了笑,“我虽然看不上柴木,但却没小瞧这做盒子的工手,不必担心。我这就当着你的面弄。”
余耀本以为卯爷会准备什么复杂的工具,却不料,只拿了一个类似擀面杖的木棒和一柄钢尺。不过这钢尺有点儿特殊,有一头薄锐如锋刃。
卯爷先是一手拿起榆木盒子,一手拿着木棒在底部周围敲击,一边敲一边听。
听完之后,卯爷微微颔首,用钢尺锐薄的一头顶在了外侧的缝隙处,似在微微用力,“嗯,没用胶。”
接着,卯爷便用钢尺顺着缝隙旋转了一圈。放下钢尺之后,卯爷一手用木棒顶住盒子内底,一手抓住外底,好似一起发力。
这之前的动作很慢,但随后,余耀就看得眼花缭乱了,卯爷的双手旋转翻飞,只听“啪嗒”一声轻响,木盒的底儿就被放在了桌子上,接着卯爷拿起了钢尺,又在里面旋转拨动,又有一个近似圆形带八棱的木块,落到了他的手中。
余耀定睛看桌上的木盒的底儿,只见上面有三个榫头,原来就是凭着这三个榫头,精准地卡在木盒底部的榫眼里,而其他部分被打磨得光滑如镜,是以才无比贴合。
而卯爷手里的这个八棱木块,直径十厘米左右,厚约三四厘米,和盒子的内壁是契合的,上面并无榫头,但是却有一圈不太规整的螺纹。盒子内壁底部也相应刻了螺纹,是靠这个固定的。
这个八棱木块很完整,看不出有什么缝隙和痕迹。
此时,卯爷掂了掂手里的八棱木块,“外观看不出什么,重量也没问题,这里面好像没藏东西。”
余耀沉吟,“不藏东西,干嘛要用里外双层底呢?”
卯爷想了想,“如果是装印石的盒子,印石比较重,做成双层底也有可能。不过,做这双层底,里面的木块用的是螺纹,外面的底用的是榫卯,而且榫卯和螺纹的工艺都很特殊,有点儿炫技的感觉。”
“古代的工匠,有什么想法还真不好说。”
······
不管怎么讨论,找不出东西就是找不出。
余耀苦笑,“看来是我想多了。”
“你买这个木盒花了多少钱?”卯爷不由问道。
“五千。”
“啊?”卯爷应道,“一个清代的榆木盒子,你花了这么多?”
“别提了,我踢碎了人家摊子上一个青花酒壶,赔了五千,这是人家用来装酒壶的盒子。”
“原来如此。”卯爷点头,“不过,要是早知道个中乾坤,用了这种榫卯和螺纹,五千倒也值了——因为很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