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先大致地安排一下时间,毕竟人不可能高效率地工作这么久,为了保证时间的高效利用,中途必须休息,他最合适的休息方式是每个小时睡眠五分钟,这样一来要减去一个小时。去考场的路上寻找共享单车又可能需要时间,还要买咖啡——否则他别想考试,而八点以后,人们都去上班了,共享单车一般也就都汇集到教室和办公楼去了,他这种小区就找不到了,所以他还要在七点之前挑选二十分钟,出去买咖啡、找一辆共享单车并存放到屋子里。
加一点时间余量,他至少要减掉一个半小时。
那就是十个半小时。
然后他需要确定出这十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需要做些什么事,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理论成绩——所谓理论成绩就是理论上来说可以得到的成绩,子鹰在考试前都会推算一遍,即结合以往的题型,对应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推测能做出来的题量,可是这只包括了可能做出的题目量,并没包含准确率,所以理论成绩肯定高于实际成绩!所以他想考过这一门,理论成绩至少要七十!
而这又需要结合各种试卷的分数分布来考虑了,要是大题的占分量不到四十,那就基本上崩了,因为大题不能保证全会,至少要减掉十分的漏分量,那小题至少有四十分的题目得是会做的。而小题的范围一般很广,那么他也就需要看更多部分的知识点,看完理解玩还得能做题。这样一来,十个半小时很可能不够用。
想到这个,他又不禁感到悲愤,想当年高中,什么三分之二的题是会做的?那时哪有他不会做的题!他那时的理论成绩就是满分,他所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些题不错。
可是现在,居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他忙找出了女闺蜜发给他的往期试卷的文档······
“果然,哪天还是要请这丫头吃顿饭。”虽然他们的关系是真的好,对方有难一定两肋插刀,可是她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让子鹰很感动。
看了三年的试卷,很美妙,这个学科以大题为上,计算题占了整整六十分!这样一来,考过就不是特别难了。
毕竟大学考试更注重的是解题思想,你能一步步地把公式列下去,基本分数就到手了,答案反倒只有两三分,如果他大题能写出五十分的量,那么小题会做一半就行了,这很容易,毕竟,小题里肯定有送分题的啊!会做二十分和会做四十分往往就是天壤之别!
那他今晚花七个小时qiáng_jiān大题,再用三个半小时刷小题题库不就好了!
为什么小题时间这么少,前面分析过了,小题一般抓的是“理解”这个词,可是这里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理解这东西,本身就有一个尴尬的性质,你想从起点推到终点很难,可是直接从终点往回看却很容易,给你看知识点,然后让你理解它,并学会用它来做题,这不是一般的难,不是一般地花时间。可是,如果让你先看题,先看答案,然后再让你回头来看知识点,理解起来反倒会非常容易。再者,他并不需要会很多小题啊。
所以怼大题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怎么怼大题?
肯定要猜题!
猜可能考些什么题,然后才能怼!
而且老师一般会告诉你大题的范围的,你只需要把他们的话稍稍浓缩一下就好了,那个范围里有哪些超级重点的公式,你就围绕着那些公式找书上的例题——大学里头,例题几乎是最重要的指标,不考的知识点,编书人一般都懒得给例题的······
然后你就把例题看懂,再去网上找这种题目的变化题型,最好能把相关的重点公式全部囊括,并把他们都做出来,基本上就比较稳了,除非是那种重点公式特别多的、甚至有独立的程序语言的大学分学科,一般小学科的大题用这种手段真的很容易搞定的。
而子鹰还是没那么多时间做这种事情,所以他只能尽量追求最重要最可能考的部分。
要确定这样的部分,就必须分析往年试卷了,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猜测出一个梗概的,所以他预留了十分的扣分量,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人算不及天算的变数。
根据分析,五道大题他分别确认了第三章的33、34、37,第五章的57、58······
他先花了半个小时看第三章33的题,看书上和往年试卷上最相似的例题,看它的解题思路,至于公式肯定看不懂,但是一道题的解答除了公式,还有一样东西叫“逻辑”,这东西还是好懂的,而公式回头去书里找就好,但是这里的理解一般就很花时间了,只是看懂他写的东西自然很简单,可是看懂几行文字是没用的,你得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写,他写完一行算完一样东西之后,为什么会紧跟下一步计算?这才是最难的,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道题看完答案醍醐灌顶瞬间顿悟,可是换道题又不会做了,就是因为他看的只是明面上的东西,并没有去思考深层的逻辑。
而子鹰对这门学科完全不懂,这是第一次看,读解题思路的过程自然异常艰辛,不过同一章的内容往往异曲同工,解了一个下一章会容易得多。
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