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无限道武者路>第六百七十三章 洪荒上古之秘
美相融,变通延续下去过程中,女娲应该是起到了关键作用。顺便一提:人族背后的水其实很深,明明无比弱小但却有无比的适应性、灵性与成长性,能够承受多种强大族裔的血脉,同时也是成就仙道、神道的无比沃土,更兼身具暗合洪荒玄数的一元之窍与一元之念。所以人族遍布诸天万界,未必不是某些大能的刻意散布与支持,毕竟大能转世大都选择人身。

另外普遍沾染神煞的九黎之族举族灭绝其实已成定局,而且他们的文化与作风其实也不适合在洪荒之外发展壮大,能够让他们的一部分血脉与文化通过人族而变相延续下去,其实对他们来说已算是厚道了。

回头再说致使‘小洪荒界’破碎的一场大战,当时大战余波近乎撼动整个洪荒界,诸天万界不少大能都有所关注。所以许多可以跨越诸界的势力都在此之后或明或暗进入洪荒界,收集‘小洪荒界’的碎片以及古巫的重要遗物。其中‘三十三天’应该是最早入局也是投入力度最大的,不仅支援扶植了九黎这伙洪荒难民一把,还在洪荒界进行了一系列开发,不过大概是顾忌都天神煞,他们并未在洪荒界太过深入经营,只初步奠定了一些基本盘。这些基本盘,以及他们在洪荒界收集到的古巫遗产,后来基本都交由仙秦接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五行仙道理念而寻到的中央戊土天原址,以整个洪荒之无限广大,也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一份风水宝地!

此外,‘三十三天’还特别针对洪荒界的特性而指引仙秦走上鬼仙、人仙两大修行流派。其实单一的性修、命修之道亘古有之,不过像九重雷劫这种利用诸天雷霆修炼,尤其充分借用强良界雷霆的性修,以及人仙这种吞食强大异兽壮大自身的命修,却是有意调整设计,再适合洪荒界不过。虽然‘三十三天’传下的只是一个起步路子,但只要不断投入人力与资源,彻底完善就只是时间问题。至于天地仙道的修行要旨在当时虽有流传,却根本就不惹人瞩目,其中多半与‘三十三天’有意蒙蔽天机有关。毕竟一开始‘三十三天’就只打算将仙秦培养成一批去开发洪荒界,继承古巫遗物的代理人,真正核心的修法自然是不打算提供的。然而后来却发生一系列出乎‘三十三天’的变故,你知道是什么吗?”

王宗超试探着问道:“是道祖化身降临传道?”

男子点点头:“不仅仅道祖化身,甚至西方佛陀化身、天堂雅威化身也先后亲临传道,只是出于对道祖的尊重或者顾忌,并未直接干涉九黎遗民所在中原,只是在周边作出布置。照理说,九黎之族本身的价值虽然不低,却还不值得这几方大能亲自动手下子。这才引起‘三十三天’的高度关注,意识到古巫一族流落到地球的最有价值的事物,并非九黎之族,而是另有其物!”

王宗超问道:“难道是十二都天神幡、盘古开天斧以及盘古真血?”

男子摇头:“不,当时那条脆弱的通道,同样不可能运走这个等级的法宝。流落到地球位面最有价值的宝藏,是洪均与盘等强大古巫陨落之后的破碎烙印!”

王宗超直愣愣看着对方好一会,之后才吐出一口长气说道:“继续说吧……”

男子继续说道:“其实古巫一族一向有转世觉醒的说法,不过与佛道的轮回并不一致的是他们认为每一个强大存在死去后生命与灵魂烙印都会破碎,被多个新生弱小个体继承,其中如果有某些个体不断开启深层基因锁又不断汇聚烙印,有朝一日就会重新拥有‘前世’的力量与智慧。当然,这一套其实也是十二祖巫说法的继续延展。古巫烙印某种程度上比灵魂虚无缥缈也更难捕捉,即使是都天神煞也似乎无法侵染,所以‘三十三天’一开始才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当时古巫一族临时开辟的逃难通道过于脆弱,强大的古巫是过不去的。不过陨落古巫的破碎烙印却是完全有可能过去,这在当时也是他们唯一一条能够以另一种形式重获新生的机会。若留在洪荒界,已经冒犯了洪荒天道本源的他们基本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而‘三十三天’既然基本确定了大巫破碎烙印有可能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生灵身上,自然要设法收集。所以他们将仙秦赶去洪荒界为他们火中取栗之后,便开始在故土建立起一套收集的机制,这点你也该清楚吧?”

王宗超恍然大悟:“就是六道轮回?”

男子点头道:“六道轮回其实是源自佛道的手段,‘三十三天’这边虽然也能玩,不过没人家玩得溜,所以地球的六道轮回,应该还是与佛道一并联合设立的。而且这样一来,这套收集体制才能尽量广的覆盖整个地球,毕竟古巫烙印可不像九黎之族有局限于华夏的固定地盘,整个地球乃至一切连带的平行世界,以及人类之外的生灵,都可能继承了古巫烙印。”

王宗超回忆了一下,忽然问道:“你觉得以六道轮回收集古巫烙印的机制,奏效吗?”

男子摇头道:“不是很清楚,毕竟我的轮回任务主要是在仙秦这边,脱离主神空间之后更是一直都在仙秦,以你的所知来看,结果如何?”

王宗超回道:“以我的所见来看,古巫烙印与六道轮回轮回的灵魂烙印并不是一回事,这套收集机制很可能没起到预想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三十三天’多半被佛道坑了……”

说这番话时,王宗超头


状态提示:第六百七十三章 洪荒上古之秘--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