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青春校园>清末英雄>己卷 第七章 借不过

杨锐想在理论上让德国人重视潜艇之于海权的作用,使其改变之前轻视潜艇的观点。但很显然,他是错误的!在一个所有君王都为马汉海权论痴迷的时代,威廉二世当然也不例外,并且因为俾斯麦下台之后德国政府连续多年的外交失败,皇帝的才能、皇族统治的合法性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再此情况下,大张旗鼓的建造一支大舰队以凝聚民心,是威廉二世的最佳选择。即便是杨锐所说的是正确的,即便潜艇被证明真的有效,霍亨索伦家族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也不会改弦更张,不造无畏舰而去造小不起眼的潜艇。

杨锐的话亨利亲王听后微微皱眉,他只认为中国人夸大了潜艇的作用,最少,没有一支舰队那么北海沿岸是无法保卫其安全的。杨锐也看出自己所说的话德国人根本听不见去,可他毫无气馁,因为这本来就是他料想的结果。虽然他并不完全了解德国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可他知道德国人现在不造无畏舰转而造潜艇是不可能的。这其实正是他敢劝诫的原因,德国船厂的产能是有限的,真要德国造潜艇,那中国潜艇放哪里造。

他之所以这么说,只认为亨利亲王德皇亲近的人,现在在其心中播下潜艇重要的种子,那么当来日和日本开战的时候,亨利亲王会从中国运用潜艇的战例中,再次回味他今天说的这些话,从而使得德国在战争中早一些重视潜艇,以让英国更加虚弱,一战进行的更长。

在充分消化完杨锐话语之后,亨利亲王在德雷克、黑乃尔上校、以及自己的随从耳边低语几句,而后对着杨锐说道。“阁下,我希望您能允许他们去靶船那边看看那条鱼雷。”

“当然,”杨锐明白他想支开这些人。“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鱼雷可供他们试验,如果速度放得慢一些。那么鱼雷可以航行很久,他们能充分的了解鱼雷的性能。”

“您真是太慷慨了,非常感谢。”亨利亲王站起身微微鞠躬表示谢意,心中对于杨锐好感忽然间直线上升,他看得出,中国人是准备把这种鱼雷技术转让给德国。

杨锐看到他如此感谢只是好笑。他虽然不知道:历史上在朗之万振子发明之后,因为大块水晶的稀有,欧洲市场上的石英晶体被抢购一空。就连地质博物馆和珠宝店的石英晶体也被各国政府搜罗而去,直到二战前夕发现可以培育的酒石酸钾钠晶体之后,晶体缺乏问题才被解决,当然最终完美解决还要靠1950年左右发明的压电陶瓷,但实验室告诉他,全世界现有的石英晶体最多只能制造两千枚长吻鱼雷,而按照石英矿的现有产量,每年可供制造的长吻鱼雷的数量不会超过五百枚。

以实验室的观点是,在压电陶瓷没有研究出来之前,长吻鱼雷因为数量的限制其作用并不会太大。并且它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容易被干扰。事实也确实如此,二战的时候德国使用过声控鱼雷。但因为有几枚没有爆炸的声控鱼雷被苏联俘获,丘吉尔亲自写信给斯大林,请求送一个鱼雷给英国,而当鱼雷被送到英国彻底的解剖之后,英国人设计出一种用两根钢管做成的叫做foxe的简易反声制导装置,使得声导鱼雷完全失效。

长吻鱼雷,或者叫第一代长吻鱼雷只是一个噱头而已,但是能唬到德国人杨锐还是很满意的。他微微的对着亨利亲王回礼,而后道:“殿下不必太客气。德国友人对我们的帮忙,是任何一个复兴会会员都不会忘记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

听着杨锐把话说的这么亲近,见四下无人。亨利亲王沉声问道,“阁下,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和俄国发生战争,您,或者说大中华国是不是可以帮助德国在远东牵制少部分俄国军队?我相信凭借中德两国的实力,战争一定会获得胜利。并且,众所周知的是,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是最多的,不但如此,他们现在还想着把蒙古吞入口中,斯拉夫人对于领土的yù_wàng永远是无穷的。为了表示对中国出兵的感谢,我可以说服陛下把山东的权益还给中国,并且可以支援不少于十亿马克的军费或者武器。”

德国人拉拢中国一起对抗俄国的心还是不死。不过也是,在远东也就是只有中日可以牵制俄国,日本不但名义上是英国的盟友、被名存实亡的第三次英日同盟限制着,而且德日两国的关系从甲午三国还辽时就已经恶化,更恶劣的是,日俄战争的时候德国完全倒向俄国,想促使俄国专注东方而减轻西方的压力,这些都使得德日之间积怨甚深。是以在第一次会面的当天,德皇威廉二世就从柏林急急发来电询问谈判进程,并开出了一个价格,那就是十亿马克以上的援助,至于山东权益,则是亨利擅作主张加上去的——公使们对杨锐的分析他显然是听见去了,与其被中国抢回山东,那就不如主动送还,这样还有一份情谊。

感受着德国人的急迫,杨锐沉声道:“殿下,不久的将来是什么时候?”而后又装傻道:“难道真的要世界大战了吗?”

亨利亲王一听世界大战只是一愣,“阁下,德国现在并没有开战的打算,我只是担心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一旦开战,德国需要您的帮助。”

“即使一切都允许,中国也要在1918年或者1920年才能做好战争准备。”杨锐忽然给了德国一点希望,“但是如果日本还是那么咄咄逼人的话,中日开战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


状态提示:己卷 第七章 借不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