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纨绔到底>第二百五十一章 送别

稍停,中宗又问上官婉儿:“那就开始吧,你看先读谁的?”

还没有等上官回答,中宗见宗楚客在身旁,说:“就从你开始,往下轮吧!”

宗楚客也不推辞,将自己的诗递上去,上写“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皇上交给内侍,说:“就让内侍读吧!”

内侍大声诵读:“甥舅重亲地,君臣重义乡。还将贵公主,嫁与耨毡王。卤薄山川阔,琵琶道路长。回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

这边吐蕃使团中的尚赞咄热、名悉腊等听完第一首诗,也很感兴趣,要求唐朝内的翻译官帮助,把一首一首诗文抄下来,翻译给吐蕃使臣听。

中宗说:“那就让几名通司翻译官来给你们慢慢翻译吧!”

翻译官奉旨,就开始一首一首地记下来,翻译成吐蕃语。第一首说:

“甥舅看重的是亲戚之地,

君臣都看重的义礼之乡。

再将贵为公主的金城,

又嫁给了耨毡王后代。

车駕行于山川辽阔的大地上,

琵琶弹奏于远行欲去的道路上,

回头瞻望那父母之国,

日头正从东方升起来。”

第二首诗的作者是张说:“青海和亲日,湟星出降时。戎王子婿礼,汉国舅家慈。春野开离宴,云天起别词。空弹马上曲,讵减风楼思。

内侍读完不久,翻译官就译出,道:

“穿过青海和亲日子,

皇族爱女出嫁之时。

戎王执行了子婿之礼,

汉国舅舅体现了家父般慈爱。

春天野外摆开了送别的离宴,

白云兰天下起笔写出了‘别词’。

空阔曠野里弹奏起了马上曲,

怎么能减少风楼的思念情怀。”

……

翻译官给吐蕃使团开始尽力详细地翻译。译了几首,听得吐蕃使官们也是个个头昏脑涨,一头雾水,接受不了。

这次的饯别席上。群臣各自抒发情怀。显露文才,一首首地宣读下去。大家对佳作。点头赞赏者有之,咬文嚼字者有之,赞不绝口者有之。但许多不爱诗词的人却已厌烦了,打起磕睡来了。

中宗却是个“诗迷“。欣赏起来劲头很足,哪管别人情绪如何,终于一一读完了,中宗才舒了一口气。

听席中精力脑神最集中的是上官婉儿。她要品要判,谁可入等,谁要惕出去。她听完这些诗,眼珠一转对中宗道:“陛下。这席上还有藏龙卧虎之人,论起诗赋比妾身还要高明许多!”

躲在一旁看热闹的李陶一听上官婉儿这话,便知要坏事了。

果然中宗听了上官婉儿的话似有些不信:“藏龙卧虎?比你还要高明?是谁!”

“蓝田王!”

“陶儿?陶儿会做诗?”中宗把目光投向了李陶。

“陛下莫非忘了,正月二十大朝那日。蓝田王在大殿之上辩驳宗阁老,出口成章的诗赋,首首都是佳作!”

中宗恍然大悟:“说的也是!”

当初,中宗被群臣孤立,一筹莫展,哪有心思鉴赏诗赋,如今被上官婉儿这一提醒,想起的确有这么回事。

上官婉儿看向李陶:“今日金城公主远行,蓝田王难道不赋诗一首?”

李陶被上官婉儿将了一军,不得不起身苦笑道:“陛下让大家作的是应制诗,我自小生活在乡野,哪会做什么应制诗,故而不敢献丑!”

上官婉儿莞尔一笑,向中宗建议道:“陛下,可否破例蓝田王不作应制诗,让他随感而发,我等也好饱饱耳福!”

中宗点头道:“准奏!”

李陶情知这下是躲不过去了,他细细思忖:李白曾经写过几首离别诗倒是不错,若放在以往他就毫不客气地借用了,可李白现在是自己的侍卫,这要是一不小心穿帮了,那可就不好了,还是另想办法吧!

想到这里,李陶对上官婉儿道:“既然不用应制,那就不用在意格式了,今日我就不作诗了,为金城公主献上一首词吧!”

上官婉儿见李陶数息之间便有了应对之法,不由暗暗称奇。

李陶也不用内侍,自己直接吟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快马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浮动,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人大多作诗很少作词,诗讲究格式工整,对仗压韵,而词要灵活的多,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李陶所吟之词是借用了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当然他做了少许的改动。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

上官婉儿与群臣虽然不擅写词,但还是识货的,李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金城公主一边听,一边在流泪,在哭泣,已成了泪人儿似的,就连金仙、玉真、华菁菁、娑娜几人也泣不成声。

中宗想到金城即将离去,平日与奴奴在湖边散步的乐事,再也不会有了,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一章 送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