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草原特种兵>第四十二章 王在何方

阴冷的秋雨不停的下,雨势虽然不大,可那阴冷的感觉让人发狂。尤其在林中,没有住房,没有热水,没有熟食物。在奥莱内附近的森林中,3千多青壮男子就藏身在这里,而且每天都在增多,人们顶多有个避雨的低矮窝棚,怨气冲天。

巴拉科夫阴郁的看着潮湿的密林,心中越来越不安。天气一直不好,半个月以来立窝尼**报站只得到了一次来自罗胡努基地的补给,一艘飞剪船带来了食物、药品、武器和一些必要器材,带走了一些拉脱维亚贵族青年。这些人将被送到奇斯托波尔的学校去学习,潜移默化的变成蒙古人,也许这些孩子中将来会出现拉脱维亚之王。

蒙古人真正需要不是他们的父辈。也许父亲们更有经验,但是那些人思想陈旧,见识短浅,没有知识和文化,而且已经不能改变了。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他们不可能是蒙古真正的朋友,也不可能跟上蒙古日新月异的脚步,早晚都是的麻烦。蒙古人的希望,是在这些被征服者的未来上,年轻人是朝阳,是一张白纸,看人在他们心里画出什么。在学校中,蒙古人的思想,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早晚会改变他们,最终改变他们的家乡。

蒙古人,自古就对孩子有一种执着的偏爱,不管孩子的父亲是谁。蒙古人对孩子的改造无比的成功,真正的尼伦蒙古人有多少?30万?50万?可是在蒙古文化影响下,万里之外的王罘,近在眼前的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蒙古人。

孩子啊,巴拉科夫想起了儿子茹科夫。过去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现在,自己已经是蒙古高级情报军官,老婆阿和马托娃也已经是奇尔克伊第一纺织厂的车间主任,过上了从没有想到过的好日子,可是再想一家团圆就难了。也许这就是美好生活的代价吧,自己出生入死,那些奇尔克伊的工人兄弟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值得。

对蒙古人的教育体系,巴拉科夫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儿子茹科夫11岁了,上小学4年级,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会识字,懂得那么多知识。有一次,他看到他的儿子的作文,题目是长大以后的理想。儿子在作文中写到,他长大以后要做制糖专家,像邹和尚、王罘总工一样,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那一刻,巴拉科夫泪流满面。

思乡是温暖的,现实却很残酷。有了那一船的物资,巴拉科夫在拉脱维亚人中建立起了初步的威信,不管你说的多么天花乱坠,没有好处谁跟你干?这些午餐肉罐头,牛肉罐头,水果和蔬菜罐头,这些糖果饼干,这些长矛、盾牌、腰刀、锁子甲,蒙古特工看都不看一眼,却一下子把巴拉科夫等人抬到了神祗的地位。

随船而来的还有几个立窝尼**报站的专业特工,这大大缓解了他人手不足的困境。现在,他已经对道加瓦河一直到库尔兰半岛的情况了如指掌,这归功于政保总局早期在诸部埋下的那些钉子,现在终于发挥了作用。没有这些内应,他不可能这么快就组织起这么大一支队伍。

林子里有克罗尼人、萨莫吉西亚人、立窝尼亚人、瑟米利亚人、立陶宛人,甚至远在道加瓦河东岸的瑟洛尼亚人、拉加特里亚人、塔拉瓦人也赶来这里,准备在十字军身上发一笔小财。那些公爵、伯爵真是数也数不清,除了像巴拉科夫这样受过专业训练的特工,就是政保总局档案馆那些情报分析员闹的明白了。

但是巴拉科夫迟迟不下令进攻奥莱内,倒不是巴拉科夫担心伤亡,这些蛮族在他眼里没那么金贵。他实际上是在等一个人,库尔兰部的公爵拉米金。

库尔兰是整个拉脱维亚地区实力最强的部落,人口超过了瑟米利亚和萨莫吉西亚的总和。拉米金公爵,也是拉脱维亚最狡猾,也最有影响力的贵族,也最有可能成为拉脱维亚之王。拉脱维亚之所以没有遭到爱沙尼亚人的命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基督教势力的斗争艺术,该妥协的妥协,该打的时候往死里打。总局情报处里那些人甚至已经内定了,他就是将来的拉脱维亚国王,尽管情报员传来的消息模糊不清,蒙古人并不清楚拉米金的真实态度。

这个人埋的很深,对最亲信的人也很少透露真实的想法,巴拉科夫认为情报处的人有点想当然了。

政保总局并非铁板一块,至少外勤人员对内勤的不信任根深蒂固,内勤人员则看不上外勤简单粗暴的行动方式。陈翀局长正在改变这种体制,内勤人员必须要有一些情报工作的履历,而外勤中队长级别以上的情报员也必须专门学习内勤工作,培训、情报分析、后勤保障,情报支持,档案管理,威胁评估,资源分配,情报战略战术的制定等等。

现在,巴拉科夫对拉米金越来越没有把握,也越来越不信任。从内线送出来的消息来看,拉米金公爵肯定知道了消息,可是在关系到整个拉脱维亚人命运的关头,他迟迟不来,连个基本的态度都没有。既不派子弟到蒙古,也不回答蒙古使者的问题,这是怎么个路数?麻木不仁?首鼠两端?还是不信任蒙古人的实力?

拉米金拖的起,巴拉科夫可拖不起,天气不等人啊。里加湾10月份就要开始封冻,现在已经9月份了。蒙古舰队已经整装待发,只等待一个好天气,2千大军,数十艘战舰就会出现在里加城下。陶里斯卓有成效的工作让蒙古对道加瓦河的水文状况已经了如指掌,唯一


状态提示:第四十二章 王在何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