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盛唐金手指>第541章 长崎镇的变化

伊藤很想将甄乾挽留下来,可是却又担心甄乾在这里指手画脚,咬着牙道:“那救济粮之事还要拜托迎送使,下官有事在身,明日就不送了!”

“呃!”

这个伊藤挺直接的,连一句客套挽留的话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了瘟神了。

如今救济粮有两处生产基地,一个在松浦城,另一个在佐贺镇,三石蝗虫干可以换一石救济粮,又或者五石蝗虫干换一石粮食,灾民自然愿意换取更多的救济粮,虽然救济粮的口味不怎么样,但吃了救济粮能抵饱,而且食用非常方便,用开水一泡就是一大碗,牙口好的,还能直接咬着吃,灾民可没有多少讲究。

甄乾没有回答伊藤的话,只是点了点头,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都做了,藤原刷雄也已经开放了山林湖泊和矿场,自己的目的算是基本达到了,可以功成身退了。

第二天一早,甄乾没有任何的留恋便离开了安置点,走的是如此的洒脱,望着甄乾已经远去的车队,伊藤的身影一下子变得孤寂起来,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如今的长崎镇应该称之为长崎县了,唐商在这里驻扎了快四个月,让这个以前不起眼的小渔村突然之间热闹起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农社会中,一个地方能繁荣起来,大多是和这里的人口地理位置分不开。

长崎镇的人口并不多,在倭国这样多优良海港的国家,地理位置算不上突出,加上肥前国,乃至整个西海道的经济不发达,长崎镇始终都是一个小渔村规模般的存在,一直到唐商来到这里……。

唐商看中这里的原因当然是长崎港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只不过在这个时代,船只的吨位还普遍偏低,对海港的要求和后世并不一样,更多的只是作为船只停泊和避风的地方。但是在长崎镇拥有一座自己的海港,这里面的意义和作用便完全不同。

唐商每次到倭国,停留的地方有许多,比如后世著名的唐津港,却没有一个固定交易的地方,完全是看当时的情况而定。

每次唐商来到倭国,船上的货物虽然能暴涨数倍,却也因为唐商一下子的涌入,造成了货物数量的暴增,同样还要考虑归航的日期,出货的时间就变得紧张起来,相互压价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样的情况因为习以为常,反而没人注意了,可是等到甄乾提出租借长崎镇的时候,精明的唐商立即便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利润,不用再急着出货了,行商可以变成坐商,价格自然而然的会再上升数倍,哪怕是到了归航的日期,也可以将货物留在倭国,不用担心再压低价格抛售。

相比甄乾提出的海岛计划,唐商更加愿意将地方设在长崎镇,这并不是唐商的目光短浅,反而处处透着商贾的精明和算计。

占领一座海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发展,从那里找人上海岛就成了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这个时代连倭人都不愿意住在海岛上,能指望从大唐带人来愿意留在海岛上。

选择长崎镇有许多的好处,除了海港的原因之外,其次就是和倭国直接相连,人力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就连倭商来长崎镇都非常方便,所需要的不过是花钱雇人来长崎镇修建租借区而已,最后是这里可以实时了解到倭国国内的行情,非常方便和倭商敲定下一批货物的交易事项。

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世界上的傻子并不多,真正的差距在于双方之间掌握的信息量。

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这个时代的经商经验来衡量的话,甄乾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优势可言,可是加上千年的信息量之后,双方的差距就不能用高低来衡量了,只能说是天壤之别。

因为有了唐商,长崎镇立刻变得繁荣起来,修建海港和租借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金钱的驱使下,不仅肥前国的工匠,甚至西海道的工匠都云集到了长崎镇。长崎镇的建设不是一二天可以完成的,这些工匠拖家带口来到长崎镇,本身就给长崎镇带来了繁荣。

衣食住行自然不能少,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到长崎镇,饭馆出现了,旅店也出现了,粮店、杂货店、布店、酒店……,许多的商铺仿佛在一夜之间从地下冒了出来,先有了人,接着有了消费,然后市场就出现了,钱在其中的功劳不容忽视。

后世人都知道经济的繁荣和金钱的流动分不开,小农经济意味着商品流通的速度缓慢,其实就是金钱流通速度的缓慢。赚钱的渠道少了,花钱的渠道自然就萎缩了,越是没人花钱,市场的规模就越小。

长崎镇的经济则是另外一番景色,唐商带来的商品抛出去的同时,金钱从倭商手中流进了唐商手里,然后因为长崎镇建设的需要,金钱又从唐商的手里洒了出去,换来了倭国的人力和商品,唐商手里的钱换来了倭人消费,消费便产生了。

唐商居住在长崎镇,聪明的倭商自然知道这里面的商机,许多外地倭商也来到了长崎镇,也许很多倭商一开始并没有购买唐商手中商品的打算,只是单纯的为唐商提供服务,比如缓解唐商异国他乡情愁的青楼,又比如带着倭国风土人情的歌舞表演,甚至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在长崎镇碰撞在一起,事情有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等到有人注意到时,长崎镇已经发生了巨变。

长崎镇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条街的两边彷如是两个世界的存在,街道的一边是倭人居住的地方


状态提示:第541章 长崎镇的变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