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囊括了吴范手下除曹优在执行秘密任务外所有高级将领,包括再外驻守的曹仁,王平等人均是赶了回来,王平先是在沮授的引荐下拜见吴范,吴范在王平的身上多少看到了王源的影子,也不免又有所感伤。
除了群臣之外,吴范还让昨天殿试的八人也参与其中,众人见少了黄姓男子,但吴范没有提起,众人也不在意。
群臣分两列排开,一文一武,武将为首的是曹仁,羊祜,祖茂,邓艾,王平,高顺,张辽,黄忠,阎行,以及曹仁所带来的吕翔,吕旷兄弟。唯独不见陈到。
文臣为首的则是沮授,在其身后的为孔鲋,法正,刘晔,许靖,刘巴,朱陶,刘涣然后是昨天的八名殿试学子,钟繇,满宠,韩浩,枣祗,公输朗,欧陶,刘徽,赵爽。
而站在吴范身边的仍然是不变的太史慈,吴范看到自己手下人才济济,便开口道:“本王自荥阳起事以来,全仰仗各位的细心辅佐,将士们浴血奋战,才获得这尺寸之地。”吴范看了看众人然后接着说道:“然而江山易得,故土难守,今日我等便要在此为我们这片江山定制新政,各位可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吴范说完便开始了此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国家的称号,经过孔鲋为首的众人讨论认为,现在已经不适合再用黄金军的称号,且已已经扶持傀儡田假为齐王,齐国的称呼也不合适,最后在法正的建议下,我军当以华夏自居,为万国至尊,且吴范上承天意,下皆黎民,匡扶六国,剪除暴秦。
吴范也绝对华夏这个称呼不错,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于是吴范立国为华夏国,定都琅琊,军队除一部分从荥阳带出的一万人老部队仍叫黄金军外,其他士卒均为华夏军,旗帜军装一同改制。
吴范为华夏国国君,立吴广妾室李氏为西太后,黄氏为东太后,立李氏的两个女儿为庆阳公主和安阳公主,黄氏的女儿为德贤公主。但皇后和妃子的人员吴范还没有准备册立,此事吴范还需慎重考虑。
然后记下来就是官制改革,秦朝的中央官制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使并管理下属各郡。吴范对其设置很是苦恼,所以率先改革的就是中央官制。
吴范在后世三省六部的基础上,三公仍设立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太尉管军事,是军事最高长官。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
而丞相之职吴范则是决定设立左右两位丞相,做到权力分化。
在原有的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基础上,吴范决定再设立农,学以及外涉三部。每部最高长官为尚书,然后设立三位侍郎,每当有决议之时,需投票表决,尚书有两票,三位侍郎各一票,超过半数方能通过,且当两位丞相均一致通过后方可实施,一旦有一方持否定态度,当报送君王决议。
而地方上则是最高长官为郡守,掌管一郡的政事,但不得干预军队之事,郡守下面设县,乡机构,而中央则是设立刺史,对郡县进行监察,刺史所在郡县采取随机轮换制,刺史直接付御史大夫负责。
同时设立大理寺和御林军和特务司,大理寺处理一些全国的大案要案,如果官员犯法也交于大理寺审问,而御林军则是拱卫王宫安全,特务司则是负责执行监视等秘密工作,这三个部门均是直接对君王负责,不在九部之内,且在琅琊设立京兆府尹,负责国都政事,不归属九部,直接对丞相负责。
在爵位上吴范采用唐朝制度,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三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像田假就是吴范封的第一个王,虽然地位高于众人,但手中无一丝实权。
军队上设立大将军,位于太尉之下,掌握全国兵马的调动,每当有重大军事行动之时,当有二人一同决议,且报送君王亲批。
大将军之下设立三公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骠骑将军最大,其次是车骑将军,最后是卫将军。
三公将军之后是五镇将军之职,分别为: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镇中将军。
然后五镇将军之后是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大将军、南中大将军。
其次是四大重号将军为: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征南将军。在四征将军之后便是一些杂号将军了。
将军之下设立偏将军和裨将军,再然后就是中郎将,校尉之职,校尉之后便是护军,在后就是千夫长和百夫长等一些军队可自行设置的官